9月9日,孚能科技發布包括半固態電解質的軟包電芯技術,為向固態電池過渡作準備。輝能科技、國軒高科等公司日前也紛紛宣布固態電池巨額投資項目和研發進展。上海證券報記者近期調研獲悉,作為升級電池能量密度進而提升新車性能的重要技術路線,固態電池已經成為多方關注并參與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門賽道。
“現在很多電池能量密度較低,一輛車搭載了大量電池,占用整車較多體積和重量,影響了新能源車的性能。”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說,公司此次發布的SPS軟包電池解決方案,應用半固態電解質,降低了電解液用量,提升了電芯性能,為過渡到全固態電池作準備。
(相關資料圖)
業內專家指出,固態鋰電池是下一代動力電池研發的重要方向,它使用固體電解質替代目前商用鋰電池的液態電解質。固體電解質一般不可燃,因此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同時,固體電解質使得電池有望應用高壓電極材料,從而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進而提升新能源汽車的續航里程等性能。
9月5日,固態鋰電池研發制造企業輝能科技稱,將考慮投資80億美元建廠,生產電動汽車新一代電池,工廠總產能將達到120GWh,預計10年內全部建成。值得注意的是,若以每輛新能源車搭載50KWh電量計算,120GWh的動力電池可配套多達240萬輛新能源電動車。
“現在半固態電池是小規模量產,預計年底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電池目錄。”國軒高科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公司半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達360Wh/kg,配套車型的電池包電量達160KWh,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未來半固態電池的研制將匹配客戶需求,將于2022年底開始小批量裝車。
近一個月以來,多家公司披露了固態電池的最新研制進展。德爾股份表示,公司自2018年開始布局固態電池的研發,目前已實現關鍵節點的研發目標,全固態電池開發項目已經完成樣件,正在進行客戶端測試。道恩股份披露,公司生產的HNBR(氫化丁腈橡膠)產品有望應用于固態電池電解質,目前已有實驗室成功范例,隨著電池技術的革新和突破,未來發展空間可期。
動力電池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新能源車在動力、續航、安全等方面的主要性能。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動力電池產業目前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涌現出了寧德時代、比亞迪等一批技術和生產能力在國際上領先的公司。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2021年,中國三元電池、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分別平均達到280Wh/kg、170Wh/kg,相比2012年,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提高超過220%,成本下降85%左右。純電動乘用車的平均續航里程也從2016年的253公里提高到2021年的400公里以上。根據SNE Re-search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前20的動力電池企業中,有15家來自中國,排名前10中的6家中國企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56%。
新能源車行業的激烈競爭,導致動力電池量密度的競賽不斷升級。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對記者表示,未來中國動力電池創新要從電池結構創新逐步發展到材料體系創新。他預測,未來10年,電池體系還將經歷多次技術變革,在2035年前實現規模生產能量密度為500Wh/kg的下一代電池。“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能輕松做到300至400Wh/kg,理論上的能量密度可達700Wh/kg。”
固態電池的前景也得到了有關政策的肯定。科技部等九部門8月印發的《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明確提出,研究固態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等更低成本、更安全、更長壽命、更高能量效率、不受資源約束的前沿儲能技術。
據歐陽明高介紹,按照電解質的不同,可將固態電池技術路徑分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條技術路線各有利弊。日本和韓國企業主要押注硫化物路線。在中國企業中,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選擇的也是硫化物路線,衛藍新能源、清陶能源、贛鋒鋰業等走的則是氧化物路線。
能量密度越高,動力電池就越有力量。有專家直言,固態電池技術雖然有助于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但是對于其發展過程認識需要理性。事實上,部分企業自稱的固態電池實際名不副實。許多企業所謂的量產固態電池,大多數走的是“半固態”折中路線,只是減少了部分電解液。
清陶能源總經理李錚對記者表示,公司第一代產品實際上是半固態電池,液體含量在5%至15%,能量密度最大到420Wh/kg,成本可以與液態鋰電池相當;第二代產品正在小試階段,液體含量有望降至5%以下,能量密度達到400至500Wh/kg,成本相比液態鋰電池減少20%,預計2024年量產。
衛藍新能源介紹,公司開發的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將搭載于蔚來ET7新車上,單體能量密度為360Wh/kg,將于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交付。
天賜材料董秘韓恒日前表示,電池都需要電解質,公司在材料方面的優勢就在于電解質,會積極跟進半固態和固態電池的相關技術。但他同時表示,固態電池在基礎性能、商業化等方面還存在障礙,大規模應用可能要到5年之后。
有電池企業負責人坦言,固態電池的難點在于復合型電解質、電極材料、納米級包覆工藝等研發,很多屬于基礎科學范疇,中國企業在這些方面還比較薄弱,而且不是一家電池企業就能解決的,需要全產業鏈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