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報季重頭戲來了,郵儲銀行率先披露首家國有大行2022年上半年“成績單”。8月22日,根據郵儲銀行發布的2022年半年度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郵儲銀行營收凈利實現“雙增”,AUM(管理個人客戶資產)規模達13.41萬億元,轉型成效顯著。在分析人士看來,當前,該行轉型創新架構和理念比較清晰,數字化經營管理體系基本建成,針對不同客群、不同用戶推出線上、線下產品,走差異化發展路徑也是未來銀行轉型發展方向。
營收凈利實現“雙增”
今年上半年,郵儲銀行實現營業收入1734.61億元,同比增長10.03%;實現歸屬于銀行股東的凈利潤471.14億元,同比增長14.88%。
據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末,郵儲銀行資產總額13.4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66%;負債總額12.59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6.72%。報告期內,該行實現利息凈收入1371.17億元,同比增加50.21億元,增長3.8%。其中,規模增長帶動利息凈收入增加107.08億元,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利率變動導致郵儲銀行利息凈收入減少56.87億元。
風險管理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郵儲銀行不良貸款余額578.8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2.03億元;不良貸款率0.83%,較上年末微升0.01個百分點。受個別大額公司客戶風險暴露影響,今年上半年,郵儲銀行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農、林、牧、漁業等不良率有所上升,其中,房地產業不良率達1.01%,較上年末上升0.99個百分點,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住宿和餐飲業不良率為4.34%,較上年末上升0.67個百分點,上升幅度也較大。
不過從行業情況來看,郵儲銀行不良率仍保持在較低水平。根據銀保監會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銀行不良貸款率1.67%,較上季末下降0.02個百分點。郵儲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該行從嚴執行監管標準,持續優化風險分類規則,資產質量真實可靠。截至報告期末,本行不良與逾期90天以上貸款比重為1.37,逾期60天以上貸款全部納入不良,逾期30天以上貸款納入不良比例達到93.36%,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該行貸款風險狀況。
對郵儲銀行2022年上半年業績經營表現,產業經濟資深研究人士王劍輝分析指出,在今年經濟環境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郵儲銀行能取得比較穩健的增長,主要是得益于自身的經營戰略和對于行業趨勢的敏感把握。
王劍輝舉例稱,例如,在整個經濟環境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市場對于傳統金融服務的需求穩中有升,郵儲銀行也抓住了這個階段性特征來拓展市場份額。最直觀的數據也能證明這一點,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郵儲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9萬億元,在客戶貸款總額中占比超過15%。
首家國有大行中報“開門紅”也讓市場對后續銀行業績表現充滿信心,從此前已公布中報數據的張家港行、江陰銀行、南京銀行、常熟銀行、平安銀行、蘇農銀行、滬農商行、招商銀行、杭州銀行等銀行來看,多家銀行營收凈利潤均實現“雙增”,在盈利能力增長的同時,資產質量也保持穩定。
“中收跨越”戰略如何推進
中間業務是銀行優化收入結構、增強經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全面落實“中收跨越”戰略的背景下,截至6月末,郵儲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78.8億元,同比增長56.44%;加速推進財富管理轉型升級,服務個人客戶6.44億戶,AUM規模達13.41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8812.24億元,增長7.03%。
在王劍輝看來,郵儲銀行相對于其他國有大行的優勢在于該行的網點布局比較廣泛,觸角深入城市、村鎮各地,這些渠道接觸的客戶對銀行金融服務的依賴性較高,這也是郵儲銀行在新形勢下的機遇和發展空間。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進步,銀行正在向智慧銀行、數字銀行轉型。2022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數字化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廣泛普及,基于數據資產和數字化技術的金融創新有序實踐,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產品和服務開發能力明顯增強,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
早在2021年8月,各大銀行推廣數字人民幣“激戰”正酣時,郵儲銀行便悄然增設了數字人民幣業務部,強化數字人民幣業務發展的組織支撐。如今,郵儲銀行持續深化數字人民幣試點,推出數字人民幣消費貸款、對公傘形錢包等多項創新產品,拓展醫療健康、交通出行、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百貨零售等領域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
“作為數字人民幣指定運營機構,郵儲銀行在數字人民幣場景普及和相對創新上都比較有亮點,這也值得其他銀行借鑒學習。”博通分析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認為,在整體發展脈絡方面,該行當前轉型創新架構和理念比較清晰,數字化經營管理體系基本建成。例如,針對不同客群、不同用戶推出線上、線下產品,走差異化發展路徑,這也是未來銀行的轉型發展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在宏觀經濟出現相對波動的情況下,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