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資本市場訊,近日,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2022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峰會”上表示,根據隆基能源研究院的預測,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需要達到1500GW-2000GW,這一裝機規模相當于2021年新增裝機量的10倍。
李振國認為,光伏產業的發展將助推世界能源格局的改變,因為太陽光在全球的分布是比較均衡的,并且資源是無限的。因此,世界能源產業將從資源屬性轉變為制造屬性。
伴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突破,中國光伏產業已經形成國際競爭優勢,也成為推動我國能源變革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中國光伏累計裝機容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并為為全球市場供應超過70%的組件。隨著新一輪產業的擴產,中國光伏行業的技術與規模領先優勢,并有望成為具有全產業鏈領先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資料圖)
逆勢成長
10年前,歐美國家聯合祭出的“雙反”政策,幾乎將新興的中國光伏產業推到懸崖邊緣。
2012年,作為當時主要光伏裝機市場的歐洲也開展對我國光伏產業雙反調查,且涉及產品范疇超過美國“雙反案”,總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成為當時歐盟對華發起的最大規模貿易訴訟。
由于當時國內光伏市場尚未大規模啟動,歐美國家的雙反政策對中國光伏行業造成了嚴重打擊,光伏組件價格直線下跌,國內多家知名光伏企業遭遇破產門。
艱難時刻,中國政府果斷出手。針對國外光伏產品訂單減少的問題,國家在2013年陸續出臺優惠政策,加大對光伏產業的補貼力度,讓我國光伏企業擁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此后,隨著在硅片、電池片等領域技術攻關與突破,中國光伏產業技術持續領先全球。例如,中國單晶硅太陽能電池正面轉換效率超過24%,打破了西方國家多年來的壟斷。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我國2021年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約5300萬千瓦,連續9年穩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發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06億千瓦,突破3億千瓦大關,連續7年穩居全球首位。
事實證明,歐美的雙反政策非但沒有阻止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卻飲下了“閉關鎖國“的苦酒。8月11日,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報告稱,今年上半年,美國發電廠新增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不到計劃的一半。
報告顯示,美國開發商原計劃在2022年安裝17.8吉瓦公用事業規模太陽能裝機容量,然而今年前6個月,僅新增了4.2吉瓦的太陽能裝機容量。由于供應鏈限制、勞動力短缺等因素,今年1月至6月,美國平均每月有高達4.4吉瓦的太陽能裝機項目延誤。
事實上,光伏整個產業鏈條已經完全掌握在中國手里。截至目前,中國硅料產能全球占比超過75%,硅片和電池片產能超過95%,組件產能超過75%,而且份額還在不斷上升。
今年5月,美國光伏工業協會一項調查數據表明,美國政府針對中國光伏產業啟動的調查和制裁已經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有318個光伏項目因此被迫推遲或取消,還有上萬個就業崗位朝不保夕。因此,美國有關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限制政策已經導致其光伏產業停滯不前。
擴產如火如荼
自中國提出雙碳目標以來,碳中和已經成為新一輪的國際政治共識,目前全球已有170多個國家相繼宣布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
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光伏無疑將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技術進步與成本降低,大幅提升了光伏發電的競爭力,全球很多地方光伏發電成本已經低于火電,中國很多地方也已經實現了平價上網。
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發電裝機30.88GW,同比增長137.4%,這一數據已超過去年前十個月裝機之和。
另一方面,國光伏產品出口仍處于高速增長狀態。2022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約2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3%,硅片、電池片、組件等光伏產品出口均呈現量價齊升態勢。
需求的不斷增長大大刺激了國內光伏企業投入擴產的熱情。自2021年以來,光伏產業就進入到新一輪的擴產周期。
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光伏制造環節的總投資規模超過7200億元。其中,單個投資規模在億元以上的光伏項目已超130個,10億元以上的項目近100個,100億元以上的項目約有25個。
今年上半年,光伏制造環節的擴產投資及規劃投資金額更是超過6000億,行業擴產之勢如脫韁野馬。
中銀證券在一份研報中指出,光伏行業產能的大幅狂擴張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行業龍頭企業需要加碼產能才能穩固地位;其二,光伏行業的快速擴容吸引了大量外部投資者,并通過大幅擴張產能方式向頭部企業發起沖擊。
另外,由于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分配不均問題,近幾年光伏硅料、單晶硅片頻頻漲價,一定程度上對下游電池片、組件企業經營造成影響。在此背景下,垂直一體化模式成為組件企業大力發展的重點,這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對上游的投資力度。
不過,現階段光伏產業的瘋狂擴產也引起了市場的擔憂。一旦過度投資導致產業嚴重過剩,最終產生惡性競爭,將對行業再一次帶來傷害。
對此,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曾表示,市場需求旺盛,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產能不匹配,這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中普遍存在。
晶科能源董事長李仙德認為,行業的穩健發展肯定是需求平穩上升的拉動。短期內一些需求的暴增,在未來會引發產能過剩。這對整個行業傷害是非常大的。因此,監管部門針對現在光伏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可通過一些調整措施,緩和國內投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