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門口就能讓名中醫把脈,中醫特色科室逐漸覆蓋到社區。8月2日,國家衛健委就中醫藥政策體系完善和服務能力提升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趙文華介紹說,要繼續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廣泛開展各項中醫藥服務技術,來滿足患者不同的健康需求。
家門口“上線”中醫診療圈
國家層面緊密布局基層中醫診療科室,正逐步建起家門口的中醫診療健康圈。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2012-2022年,這十年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支持了3.67萬個中醫館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國有85.38%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14%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到2022年底,基本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全覆蓋。
“目前,中醫藥服務已可覆蓋從預防、保健、診療到康復、養老、安寧療護的全過程。”趙文華表示,100%的家庭醫生團隊均配有中醫醫師。中藥飲片、針灸、中醫外治法等中醫適宜技術也逐漸應用到居家上門服務中。
以北京為例,趙文華介紹,2021年,北京市豐臺區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診療達到14萬余人次,占總診療人次的30%。
名中醫就在身邊
自2018年起,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名中醫出診工作就已全部啟動,由來自三甲醫院名中醫組成的醫療團隊輪班出診。患者只需要關注“名中醫在身邊”微信公眾號,就能查看所有專家的詳細介紹和出診信息,實現一鍵預約,讓社區居民出門就能掛上中醫專家號。
北京商報記者從北京市朝陽區的和平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施今墨中醫館了解到,這個中醫館里設置有內科肩周、腰間按摩等科室,可采用針藥并用的方法治療皮膚病、失眠、咳嗽、消化系統疾病、骨關節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此外,這里還能向市民提供如中醫健康知識講座、測量血壓血糖等相關綜合健康服務。
家門口豐富的中醫藥服務,極大方便了周邊居民。“社區衛生服務站非常近,走路5分鐘就能到。”家住北京市朝陽區雙合社區的王霞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我們這兒的中醫科有理療、按摩、針灸等,我經常去按摩、理療。”
從診療到全程醫養服務
“中醫館正逐漸打造成為一個融文化、生活、體驗和診療為一體的居民健康生活廳,進一步加強居民全程醫養服務。”趙文華表示。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北下關社區的市民軍先生稱,每年三伏天,他都會去社區中醫科開三伏貼。王霞則表示:“去大醫院對老人來說比較折騰,現在社區中醫專家就在家門口,非常方便。”
此外,在全程醫養服務方面,北京也有動作。趙文華特別提到,北京市在三級醫療機構及專科醫療機構建設社區專病特色科室培育基地,培育基地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協作關系,指導幫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標準開展專病特色科室建設,將社區專病特色科室建設工作納入醫聯體、社區衛生服務績效考核范圍,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居民提供綜合、連續、協同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據悉,北京市衛健委正在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專病特色科室建設,預計到2025年,北京市將建設完成300個社區專病特色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