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股破發潮卷土重來,“打新”風險有所加大,一部分投資者由“閉眼打新”轉為“望而卻步”,出現了棄購比例提高、參與戶數減少的現象。在業界看來,盡管新股破發常態化是注冊制下市場化定價的正常現象,但IPO定價機制和配售制度的進一步優化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4月18日,今年以來滬深交易所及北交所共有99只新股上市,其中27只遭遇上市首日破發,破發比例超過27%,均為注冊制新股。
按月來看,1月共有32只新股上市,破發的有7只,破發比例為21.88%;2月共有17只新股上市,僅1只破發,破發比例為5.88%,表現較為“堅挺”;3月共有37只新股上市,有12只遭遇破發,破發比例為32.43%;截至4月18日,在4月已上市的13只新股中,有7只破發,破發比例超50%。由此可見,新股的破發程度近2個月來呈現加速蔓延的趨勢。
國泰君安分析認為,當前新股破發既有發行規則變化的原因,也有近期市場低迷的原因,主要歸結于三方面:第一,詢價規則變化。隨著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以及突破原有“四值孰低”限制,IPO發行價相比之前有所抬高;第二,“稀缺性”下降。注冊制實行以來,新股發行數量增加,導致新股的“稀缺性”下降,投資者對于新股的選擇機會增多,也會對新股股價走勢形成一定影響;第三,市場低迷。近期股市走勢相對低迷,新股上市首日賣出的壓力也會加大。
新股接連破發的影響開始向市場前端延伸,近期多只新股的網上投資者棄購比例有所提升。4月17日晚間,納芯微披露發行結果,網上投資者放棄認購數量達338.15萬股,棄購金額7.78億元,棄購股數占本次發行總量的比例高達13.38%。
從網上打新人數來看,科創板、創業板、主板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水”。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3月以來,科創板網上平均有效申購戶數為431萬,與今年前2個月的平均申購數500萬相比,下降了近70萬;創業板今年前2個月的平均申購戶數為1255萬,3月以來已降至1164萬,減少了近100萬;主板方面,3月以來的平均申購戶數為1298萬,較前2個月的1400萬下降了超過100萬。
德邦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吳開達向記者表示:“新股破發常態化是注冊制下市場化定價的正常現象。長期來看,無論對于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打新收益仍會是收益增強的重要來源。”
具體到網下申購的機構投資者,新股破發頻現后,其自發糾偏的結果是降低詢價。后面一二級定價接軌,網下投資者會重視新股基本面研究,后續研究能力取代入圍率成為新的分配邏輯。投資者將重新考慮自己的安全邊際,進行報價,從而打破“搭便車”報價策略,博弈再平衡。
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則應拋棄“無腦打新”思維,轉向謹慎申購,而非棄購。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認為,近期新股破發頻現的根本原因是估值過高。去年底一級市場投資情緒高漲,帶動IPO項目估值整體上行,直接導致今年上市的企業動態市盈率估值顯著高于去年。面對不合理的估值,投資者自然會選擇不買單。
在制度方面,陳靂建議,可以加強券商作為保薦機構在議價環節的作用,同時要求券商增加戰略跟投比例,避免一級市場抬高市值交由二級市場接盤的現象。
吳開達認為,長期來看,發行層面的配售制度仍有優化空間。例如,加強承銷商定價權、在數量上補償提供真實信息的詢價對象等。不過,本質上制度要與市場環境相互適配,需要更為成熟的市場作為基礎。
關于如何有效減少新股破發現象,吳開達表示,首先需要依靠市場的自發機制。破發潮出現后,網下投資者考慮自己的安全邊際進行報價,將有效壓低發行定價。其次,規則上要提高高價剔除比例,可以抑制當前“搭便車”報高價的投資者。最后,在發行人、投行主導定價權的環境下,需要對發行人、投行進行合理窗口指導,共同推動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