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消費觀念轉變,廢棄手機的產生量和閑置量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占比逐年升高,遠高于家用電器、辦公電器等廢棄電器。據行業數據測算,2021年我國手機社會保有量已達18.56億部,預計“十四五”期間閑置總量累計將達到60億部。龐大的基數,為手機回收領域創造了巨大的供給和潛力空間。
行業潛力巨大 制造企業入局
在市場需求和國家政策的雙雙推動下,不斷有制造企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展開探索與布局。長虹控股集團旗下的四川長虹格潤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虹格潤”)便是一家較早進入廢棄電器電子回收領域的專業回收公司,也是長虹控股集團布局“綠色供應鏈”,堅持“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一環。
近日,央視財經《天下財經》欄目走進長虹格潤,對廢棄手機資源回收利用的過程進行了全方位了解。
據長虹格潤總經理吳章杰介紹,早在2010年,長虹就啟動了再生資源項目,目前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建成上千個回收網點,年回收量超過200萬臺,累計拆解處理廢棄電器電子1400萬臺以上。2018年,長虹格潤加大投入,建成電子信息產品拆解工廠,目前已具備3000萬臺/年的手機拆解產能。得益于在B端市場的開拓、拆解規范化處置與高要求建設,目前公司已成功與四大家國際制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據統計,公司今年一季度同比去年同期,廢棄手機入庫量增長了9倍。
經過多年的發展,長虹格潤已形成了以廢棄鋰電池綜合利用為中心,廢棄電子電器產品綜合利用、綜合環境治理為支點的“一體兩翼”的產業布局。
隱私泄露問題 也有解決方案
據調查,由于消費者擔心隱私泄漏等原因,閑置在家的手機不會像大家電一樣及時流入回收市場。業內人士表示,國內每年出庫銷售的手機量約4億臺,新增閑置的手機進入到正規回收領域還不足30%,也就是說依然有超過70%的手機閑置在用戶家里,或進行了不環保、非合規的處置,流向無從監測,造成了資源浪費,目前我國廢棄手機資源回收利用率僅約4%左右。
針對消費者擔心的隱私問題,長虹格潤也給出了專業解決方案。通過多年的自身建設與規范要求,長虹格潤目前對手機等涉密電子信息產品的處置達到并超過相關國家標準,會根據客戶選擇的銷密服務類別,提供具有專利技術的軟件清除用戶手機上的個人信息,或者采用更加徹底的涉密零部件破碎方式杜絕隱私數據的泄漏。以微信端推出的“可視密保”小程序為例,長虹格潤為注重隱私需求的消費者、企事業客戶提供全程可視的保密銷毀服務,該功能目前已進入市場培育階段。
談及拆解流程,長虹格潤手機項目組負責人王暉介紹,手機、家電等廢棄電子產品在回收網點經分類后會集中送往長虹格潤進行綜合利用處置,通過信息安全處理、自動化拆解、破碎、分選等工序,將金屬、非金屬進行分離。對于拆解破碎后的零部件,一般采用環保資源化處理,而拆解后功能正常的非涉密零部件,如:屏幕、攝像頭、馬達、揚聲器等,則會采用再利用方式進行平級或降級利用,以降低資源浪費,最大限度發揮物料價值。
據了解,專業企業能從一噸廢棄手機中至少提煉出總價值約5萬元的銅、錫、銀、黃金等金屬,而手機拆解后中的電路板、液晶屏和鋰電池三種拆解物,直接或者間接含有大量污染物,如果處置不當,會對環境造成重大污染。為此,長虹格潤建設了塑料、屏、電路板、鋰電池等深加工項目,做到封閉式回收處置,綜合材料回收率可達95%以上。
政策持續推動 前景依然向好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企業自身積極應對,廢棄電器電子回收行業總體已呈現出升溫發展的態勢,前景廣闊。
去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指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鼓勵多元參與,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網絡,繼續開展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支持電器電子產品生產企業通過自主回收、聯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方式建立回收體系,引導并規范生產企業與回收企業、電商平臺共享信息。
無論是政策推動,還是市場需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經過規范處理所帶來的資源效益與環境效益顯著,對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構建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和廢棄物資循環利用體系,保障國家資源安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
吳章杰表示,作為一家有社會責任感且對手機、家電等回收藍海市場始終保持良好愿景的環保公司,長虹格潤在全國一百余家正規拆解企業中率先啟動了市場端手機的回收和環保處置業務,在行業內首次開發上線了適用于手機產品的自動貼標系統、自動碼垛系統、智能化拆屏產線等設備,成為廢棄電器電子拆解企業的行業標桿。
未來,也期待國家進一步從設計拆解補貼、規范回收市場,強化處置環節環保要求、增強私拆亂拆打擊力度等維度出臺政策和標準,凈化廢棄電器電子逆向生態鏈,引導更多的正規回收拆解企業參與到環保拆解領域,有效的避免廢棄電器電子流入非法處置環節進行處理,助力循環經濟。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