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東
泰康拜博集團級專家
泰康拜博醫療集團頜面外科專業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泰康拜博口腔浙江事業部醫療總院長、總監
國家執業醫師臨床技能考試 專家
醫科大學口腔醫學系 教授
口腔醫師協會口腔外科專業委員會 理事
從醫而終
只為守護那份“感同身受”
說到從醫的初心,吉東教授不禁開始回憶過往:“孩提時代,我最好的朋友因為騎車摔倒把牙齒摔斷了。看著他口含鮮血、無助呻吟的樣子我卻無能為力。雖然經過治療并無大礙,但失去牙齒的遺憾卻讓至今讓我痛心萬分。那一刻起,我便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名口腔醫生,“讓患者不再受病痛的折磨,不再為失去牙齒而遺憾。”
而當我終于實現了這個夢想之后,卻發現這崇高使命的背后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當你沒有給到患者完美的治療時,歉疚感總是撲面而來。”吉東教授如是說:“除了要不斷練習技術,鉆研業務外,我們的醫療認知水平需要不斷地與時俱進,不斷地去充實自己不足的地方。所以說不斷地學習,這既是每一個醫生的職責。也是我作為一名醫生的終身信條。”
“一萬小時定律”的背后
只為離患者“更近一點
書山有路,學海無涯。
作為一個游歷多國,學歷三十多年的“學霸”,吉東教授給出了他的學習法則:“年輕醫生的成長,最少要經過1萬個小時的磨練”。
“基本功!還是基本功!很多年輕醫生在還沒有完全掌握基本功的情況下,就會盲目去學習一些前沿的新技術,照貓畫虎地模仿所謂“高大上”的新手法。”殊不知這背后隱藏著很多風險:“這既不會給的患者帶來更好的診療體驗,也不利于醫生建立全面的臨床思維。”
作為同行口中公認的“博學者”吉醫生對“博學”二字有自己的見解:
“在口腔專業精細化的大背景下,對專業深度和廣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口腔疾病和其他一些系統性疾病是關聯性的,比如牙周病,和動脈粥樣硬化、中風、冠心病、糖尿病都是有聯系的。
“即使是兩個相同的癥狀的病例,當你從系統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它,當你刨根問底的去思考每一個線索,很多時候就能發現病情背后的更多可能,就能離患者的健康更近一點,再碰到諸如打麻藥窒息,患者突然暈倒,甚至心肌梗死的問題時,就要求我們口腔醫生,不僅要通達我們本專業的知識,同時要在臨床中向其他的專業補充,只有具備全局思維的口腔醫生,才能和患者一起實現更高的治療目標”在采訪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吉東醫生對醫學的敬畏,對工作的嚴謹認真,“醫生是個不容易的職業,但只要用真心為患者服務,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匠心締造創新
服務成就未來
“不止步匠人之手,要擁有匠人之心”
談到匠心,吉東教授不無感慨的為我們分享了在德國游學的經歷:“有一位德國的大學教授邀請我們去參觀他的手術,他當時正在做的一臺All On 4手術。當得知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同行,一周就能做好幾臺All On 4手術。
他驚訝的問到:中國的醫療技術已經如此發達?吉東教授意識到原來酒香也怕巷子深。
但吉東教授深知,熟練并不等于發達:“不論是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當前的中國口腔仍然是一個學習者。但我們可以發揮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不要滿足于按部就班的操作,不要止步于亦步亦趨的模仿。引領創新,才是我們中國牙醫的真正使命!”
作為泰康拜博口腔浙江省醫療總院長,吉東教授認為:在“匠心”的背后,“服務”才是中國口腔領域的突破之路。
“在時間尺度下,醫療技術是有局限的”
吉東教授如是說:“我常給年輕醫生分享的一句話就是——醫技有極限,服務無極限。當你無法解決所有已知范圍內的病患時,我們就要常懷敬畏之心去面對每一個患者,所以現代醫療行業也是一種獨特的服務行業。”
在泰康拜博,吉東教授和專委會專家們一起,建立了一整套口腔醫生的從業準入要求:從學術背景、到從業經驗,從溝通水平、到學習能力,從術式認證,到患者口碑。
“就像諾保科NOBEL承諾的終身質保一樣,我們堅守著泰康的服務原則,就是為每一位患者的口腔健康負責,讓你的微笑更自信!”
嚴師有新法
“教學相長”出高徒
“很多人問我,為什么有那么多慕名而來的學生”
自認為是“嚴師”的吉老師告訴我們,那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有一句話叫做:‘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在師徒制的關系中,老師都想盡可能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的學生。過去在教學中,我對我的學生幾乎是嚴格到眼中容不下沙子的程度,只要他某個方面做的不好,或者是我認為不符合規范的地方,我就會批評他。”
但正所謂:“一代有一代之體”
當代年輕人更有獨立的思想,吉老師有時會發現傳統的教學方法在當下已經有所脫節,于是吉老師將:“以人為本,正向引導,教學相長,終身學習”作為新的教學座右銘。
“專注于幫助學生建構行醫素養,打磨專業能力,培養服務心態”,吉東教授認為這是新時代對口腔醫生的提出的更高要求:“始終保持日拱一卒的學習力,始終努力去解決每一位患者的切腹之痛”只有這樣的不斷精進,終能成為一位專業的好醫生。同時吉老師要求學生“謙虛謹慎,不恥下問”。
不論是作為“吉醫生”還是“吉老師”,我始終都以最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像深耕口腔種植領域70多年的諾保科一樣,不斷為中國口腔患者付出努力,做出貢獻。
如果有一句要送給已經成為或未來即將成為中國口腔醫生的“同學”們,那就是:
“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堅持下去就是成功!”
拓展閱讀
Q:您認為作為口腔醫生,專注現有知識體系深耕好,還是博采眾長更好?
我認為一個行業的發展離肯定離不開共同的努力,單靠某一個人,某一個大咖它是發展不起來的。所以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避免:“近親繁殖”的傾向。
什么叫近親繁殖?
比如說我們學校醫院,只接受我們學校畢業的,那么我們學校醫院的發展過程中,它的治醫文化和知識體系的傳承,始終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外界的新鮮血液的加入,最終往往會不利于它長久的發展。
另一方面,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非常需要不同學科、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校之間的交叉學習和互相交流、借鑒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行業真正走向繁榮。這就是兩種心態的博弈,一種是封閉,一種是開放。而我更傾向于抱持開放的心態。
口腔行業未來一定是以信息化,數字化為發展方向。比如過去我們種植領域有自由手,我認為它就是一個自由發揮,那么自由發揮的結果完全取決于操作者的經驗、學識和知識廣度,包括他對患者的情況的認知,以及跟手術準備是否充分有強關聯。
而從數字化的視角看來,這就是一個客觀化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對患者進行相對客觀的數據采集,經過數字化的方案設計,最后的診療結果相對我們的自由手要更精準,創傷會更小,手術風險可能會降低很多。同時患者的術后的感受也會相對較好。
所以我認為:未來的口腔領域,一定是在前期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向更多元化、個性化的治療方向去發展。
Q:您會給自己的學生,什么樣的職業規劃建議?
傳統來看,有一部分學生是走科研路線。有一部分學生的夢想就是到臨床中去做一個好醫生。所以才會有所謂職業路線之爭。但是我們國家的對于口腔醫生的學歷化的要求其實比較苛刻。所以我們要想到,其實我們創新也是科研的一部分。不是說科研就一定要是在顯微鏡下看東西,也不一定說就非得是在和動物打交道。我們在臨床中對于疾病的一些新認識,新看法,其實也是一種科研的創新。
所以我認為,應該更多的鼓勵學生抱持“兼容并蓄”、“終身學習”的意識去規劃、經營自己的人生。
Q:年輕醫生在公立醫院學習,還是去民營口腔成長好?
關于年輕醫生的培養,對于我們剛出學校的學生來講,我認為公立醫院是一個打好基礎,聯系基本功的不二之選,而民營是一個更廣闊、值得暢想的天地。但是不論你身在何處,我還是建議我們的年輕醫生,能夠更多的虛心的向我們其他的所有優秀的同行們去學習,不要固步自封,不要井底看天。
因為無論是在公立醫院還是在民營醫院,我們的患者都希望能夠獲得良好的診療體驗,我想這才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這樣也有利于我們的整個口腔醫療體系——不論是公立的還是民營的醫院都能夠健康地發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