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剛過,碧綠的冬小麥正值抽穗揚花,成都市溫江區氣象局農業氣象工程師張穎正在田間進行小麥光譜觀測:“植物反射陽光形成圖譜,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更加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
輻射、降水、風速、氣溫都被量化成為開展氣象工作的重要數據,讓天氣預報、農業生產更加精確。3月23日是第61個世界氣象日,記者走進溫江國家氣候觀象臺,看氣象工作者如何做到“先知先覺”。
溫江國家基準氣候站是成都唯一的國家級基準站,2019年被遴選為國家氣候觀象臺。“溫江的氣候特點能夠較好地代表四川盆地的氣候,而為了氣象數據準確,2010年,基準站搬遷到了遠離城市、周圍無遮擋、通風良好的農村。”溫江區氣象局工作人員李紅菲介紹。
氣象臺的大屏幕上不停刷新著區內7個地面自動站傳回的資料,每天,溫江區氣象臺預報員劉智媛和同事們都要根據衛星云圖等反饋的信息進行分析,得出未來不同時段的天氣預報。
“未來5年,我們的預報精度范圍將達到1×1公里。”大屏幕上數據能夠實時變化的背后,觀測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劉智媛的預報數據越來越準確。
“隨著技術發展,我們已經可以對地面、高空、酸雨、輻射進行智能觀測。”溫江區氣象局基準氣候站副站長陳樂介紹。
為更加精準地監測氣象,這里的氣象工作者們每一天清早、傍晚、凌晨還會各放出1個探空氣球。
“氣象觀測自動化后,觀測數據實現實時傳輸,不僅方便了前線監測的工作人員,還能更及時地預警各種氣象災害。”陳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