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開始,相關部門針對校外培訓的治理力度不斷加大。7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向廣大學生及家長發布了教育類消費提示,并對目前多發的六類校外培訓亂象進行了公示。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有關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56165件,主要涉及合同糾紛等六類校外培訓亂象。而在2021年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治理工作中,價格欺詐成為校外培訓機構違規問題的重災區。中消協特別提醒廣大家長,校外培訓并非必選項,要對孩子的暑假時間進行合理規劃,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注意用眼健康。
六類校外培訓亂象多發
據《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了有關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56165件,其中包含合同糾紛24153件、售后服務糾紛18048件、虛假宣傳糾紛3553件、服務質量糾紛3200件、價格糾紛2961件。而校外培訓亂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糾紛、財產安全、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缺乏資質、焦慮營銷等六個方面。
具體來看,合同糾紛是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縮水、不按合同約定開課、合同中含有霸王條款、培訓機構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規定為消費者辦理退費尤為突出。
作為預付費行業,校外培訓機構往往是先收取費用再上課,一旦出現變故無法實現完課,退費就成了難題。依據中消協提供的案例經驗,遇到退費問題時,消費者可先與機構進行協商,及時求助當地消費者協會。此外,在報名課程時,家長還需注意財產安全,警惕分期付款或者貸款的付費方式,避免掉入“套路貸”陷阱。
2021年,市場監管及教育相關部門對校外培訓行業違規現象的打擊力度不斷加大。對此,中消協也再次對涉及價格欺詐、虛假宣傳、教師缺乏資質、機構焦慮營銷的機構進行了公示,以此來提醒消費者的注意。
價格欺詐成治理中最突出問題
今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公布的案例中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處以共計3650萬元的頂格罰款。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價格欺詐,主要表現為虛構原價和虛假優惠折價。機構的套路中,一般會標出與實際售價出入較大的虛高劃線價,或者用虛假的優惠折扣來吸引用戶報名。據此前市場監管總局的案例顯示,邦德教育、卓越教育均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在教師資質方面,部分機構存在向學員夸大宣傳培訓效果,夸大宣傳師資力量、夸大培訓機構資質或者實力,并編造虛假用戶好評的現象。據悉,市場監管部門曾在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的執法中發現,藍天宣傳其121人的教研團隊“超過85%的老師來自985、211大學”,事實上畢業于985或者211大學的老師僅有18人,占比不到15%;新東方“名師風采”欄103名教師中,76名教師的實際教齡與宣傳不符,虛假宣傳比例達到73.8%。
此外,證照不齊、販賣焦慮的現狀都是目前校外培訓市場存在的問題。據教育部等4部門2018年開展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有關通報顯示,截至5月,在摸排到的近13萬所校外培訓機構中,證照不齊的占到六成以上。而缺乏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往往會出現師資隊伍不穩、教學水平較差等問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提醒:校外培訓非必選項
在中消協看來,校外培訓服務雖為商業行為,但不能背離教學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淪為黑心商家借機斂財的工具。同時,中消協提醒廣大家長不要盲目跟風為孩子報班,要主動了解國家或者當地教育部門出臺的有關政策,結合孩子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再做打算。
中消協特別強調,家長對培訓班的作用認知也要回歸理性,要理性客觀看待“通過率百分百”“快速大幅提分”“一線名師”“命題人授課”“包過”“0元課程”等宣傳,不輕信、不盲從。確需為孩子報班的,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訓機構的資質,相關資質信息可通過教育部開發并管理的“全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進行查詢。同時,務必與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特別要關注涉及課程、教師、費用以及退費程序等內容,并檢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條款等,避免入“坑”。
在暑假期間,對孩子在學習、娛樂和體育鍛煉等方面的時間分配,家長要做到合理安排。尤其要關注孩子用眼健康,教導孩子做到勞逸結合、適度用眼。如要求孩子學習姿勢要端正、提醒孩子在每學習30-40分鐘后要休息10分鐘等。
實際上,家長對校外培訓的追捧,不少是出于“搶跑”心態和與同齡人比較之下的焦慮心理。在眾多教育學者看來,現有的校內教育是可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課程知識需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讓超前學習降溫,需要改善我們現有的教育評價情況,不再用單一分數標準來判定學生,同時建立起多元的評價體系。家長們也要回歸理性,從孩子的長遠發展考慮,避免用短期的功利心態綁架孩子長期的發展。社會輿論要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擠走焦慮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