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進一步提升公眾對認知功能的認識,推動認知功能下降狀態的早辨別、早干預,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感,“關注認知功能,守護生命尊嚴”全國首個認知功能篩查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副理事長常映明表示,“本次公益活動旨在幫助公眾正確認識認知功能、了解自身的認知功能狀況,同時也構建起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等認知功能障礙疾病的第一道防線,讓老百姓知道認知功能的概念,不害怕認知功能障礙的疾病,提前干預認知功能下降,共同守護生命的尊嚴。”
認知功能障礙又稱認知癥、失智癥,是以認知功能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和社會功能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癥,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智力下降,并且伴有人格改變等。隨著認知功能損害的逐漸加重,會導致患者失能并完全依賴他人24小時照護,最后患者會因為全身系統性受損而死于各種并發癥。
21世紀以來,全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上升,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群體也日趨龐大。據推算,中國目前有總計5000多萬癡呆與認知功能障礙人群。其中,老年性癡呆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他們容易走失、不知道如何洗漱、認不得家人,甚至是性格暴戾、大小便失禁、臥床不起,他們的家庭也在照護負擔和經濟壓力的雙重打擊下深陷絕望之中。
的確,認知功能障礙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以阿爾茨海默病的年總花費為例,《柳葉刀-神經病學》發布文章顯示,2015年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年總治療花費達1677.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7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47%,高于全球平均經濟負擔水平。
然而,認知功能障礙對社會和家庭造成的負擔并沒有引起普遍關注,關于認知功能相關知識的普及也遠遠不足,甚至有超過四成的患者家屬認為認知功能下降是老人自然衰老的過程。因此,推進認知功能的知識普及、預警認知功能下降是當下社會亟須的疾病防控手段。
人的大腦通過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理解判斷等功能來認識、理解、分析客觀事物,這些大腦的高級功能被稱之為“認知功能”。與腦部外傷、內分泌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障礙相比,另一種類型的認知功能障礙起病更為隱秘,表現為持續、緩慢地認知功能下降,并且這種類型占整個原發性認知功能障礙的絕大多數。
《2018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指出,想要預防、治療這類起病隱秘的認知功能障礙,早期發現預警指標非常重要,“如果能在‘患者已知而醫生未知階段’得到診斷與治療,將會極大地緩解患者的痛苦,甚至可能得到治愈。”
近年來,科學家經過不斷研究發現,這種“患者已知而醫生未知階段”真實存在——人類在各項生活能力均未受到影響時就能夠主觀感知到認知功能下降,并且這種自我感知階段可能成為預測“癡呆”的客觀指標。這意味著,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干預時間窗口從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被提前至早期認知功能下降階段。目前認知功能下降階段被稱為主觀認知功能下降,屬于疾病的臨床前期。
然而,主觀認知功能下降的狀態總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衰老,這導致許多潛在人群失去了提早干預的機會,漠視讓疾病進程難以控制。 “許多患者就診時,已經是中度或重度癡呆了”,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胡華認為,大腦內的神經元受損、凋亡后難以逆轉,會給后續生活帶來負擔。
“認知功能下降不容易被察覺。易迷路、學習使用某些日常工具或家用電器(遙控器、微波爐等)有困難、記不清當前的月份、忘記和家人約好的聚會等、自己放置的東西經常找不到、總是提相同的問題、一句話重復多遍等都是認知功能下降的表現”,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老年病科行政副主任郭起浩表示,及時發現認知功能下降并采取規范的干預措施至關重要,是防控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重要手段,“向公眾普及認知功能知識,讓公眾正確認識、警惕認知功能下降是防控的第一步。認知功能狀況的篩查也將成為預警‘社會癡呆危機’的關口。”
常映明表示:“認知功能下降在還沒有影響到人的生活、工作時,更像是一種大腦的亞健康狀態。為了將‘提前干預疾病’的種子深深種在大家的心中,讓中國老百姓能有‘腦健康管理’的概念,我們希望通過公益篩查的方式讓公眾關注到自身認知功能的狀態,實現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在整個公益篩查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希望政府機構、醫療機構、社區、周邊藥店積極參與進來,還希望更多的認知功能篩查企業、研究機構參與進來,共同推動大家對于認知功能下降的認識。我們也在此呼吁更多的老百姓參與進來,積極認識自己和家人的認知功能現狀,防患于未然。”(記者 梁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