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主體登記注冊、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職業資格證書核驗……在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近期上線的“跨省通辦”服務專區里,第一批與群眾生活、企業生產經營密切相關的高頻“跨省通辦”事項快速落地。
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前實現第一批58個事項“跨省通辦”,2021年底前基本實現高頻政務服務事項“跨省通辦”。目前,在第一批已實現的“跨省通辦”高頻事項中,47個事項可通過“全程網辦”方式實現,11個事項可通過線下方式實現。
“我也許是這個專區的第一批受益者!”來自江蘇的李先生告訴記者。2020年12月,他從北京回到了家鄉南京工作,北京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需要轉移接續到南京的新單位。
“本以為還要回北京辦理,沒想到在手機上提交了申請,幾分鐘就辦妥了,年底是公司最忙的時候,對我個人來說,真是解決了大問題!”李先生說。
李先生的“大問題”得以解決,正因為在首批“跨省通辦”事項中,有“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這一項,符合轉出條件的申請人可向轉入地申請,轉入地與轉出地協同辦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申請人就不再需要到轉出地辦理。
目前,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跨省通辦”服務專區的事項覆蓋就業、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等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以及市場主體登記注冊、涉企經營許可等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高頻服務。為更大范圍滿足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需求,“服務專區”還提供了近200項可跨省辦理的便民服務,同時開通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川渝等6個區域通辦服務,34個“點對點”省際通辦服務,方便企業和群眾一站式辦理。
“我人在北京,就給老家的父母開了個堅果店。”在北京讀大三的小張來自浙江金華,2020年底,已經退休的父母不想閑著,準備“再創業”開個堅果專賣店,但老兩口對線上操作并不是很擅長,小張為了父母能少跑點路,也做了不少“功課”。
“‘跨省通辦’專區剛好上線,我看到‘個體工商戶設立登記’這項服務,就點進去了。通過在線提交父母的身份證、開店地址等材料,沒想到人沒回去,店就開好了,真的太方便了!”他說。現在,小張父母的堅果店順利“開張”,他放了寒假就能回去做“掌柜”了。
除提供網上辦理“跨省通辦”服務外,“跨省通辦”服務還支持“異地代收代辦”“多地聯辦”等多種辦理模式,為企業和群眾提供線上線下多樣化辦事渠道。通過設置必要的線下辦事渠道,增加政務服務平臺授權代理、親友代辦等服務,方便不上網的老年人等各類群體辦事。
記者了解到,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跨省通辦”服務專區上線僅一個月,累計訪問人數已接近1億人次,累計瀏覽量高達6.3億次。
“如果說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是一條快速路,第一批上線的這些服務就像高速車,帶著我們老百姓的辦事訴求快速通達!”江蘇的李先生這樣感慨道。
“跨省通辦”服務專區成了“網紅”,離不開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這個“總樞紐”的調度,離不開各地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的合力協同。《指導意見》指出,“跨省通辦”專區要充分發揮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公共支撐作用。依托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統一身份認證、統一服務事項、統一證照互認、統一數據共享等支撐能力,企業和群眾辦理“跨省通辦”事項可實現“一次登錄、全國漫游”,無需重復注冊,無需登錄多個辦事平臺。
目前,國家政務服務平臺還在大力持續推進各地區各部門政務數據共享、電子證照互認共享等工作,為實現更多事項跨省辦理提供重要基礎支撐,同時將不斷豐富國家政務服務平臺“跨省通辦”服務事項,持續優化服務流程,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記者觀察到,各地近期也在積極推動“跨省通辦”落地生效,安徽、湖北等地紛紛出臺具體舉措,越來越多省市“牽手”,打通業務鏈條,加快數據共享。當前,“跨省通辦”“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更大范圍的“跨省通辦”正在加速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