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張垃圾分類“成績單”在魔都朋友圈刷了屏。
上海市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2019年4—6月各區及各街道(鎮、鄉、工業區)垃圾分類實效綜合評測結果,全上海的市民都在拿“放大鏡”尋找自己所在區和街道的排名——畢竟是全國人民關注的上海垃圾分類首張“月考”排行榜嘛。
全市16個區,崇明區名列第一;全市200余個街道鄉鎮,崇明包攬前九名!
這“牛”得有點過份——一個遠郊島,為啥能在垃圾分類中獨占鰲頭?大江東工作室跑到崇明多個居村實地探訪,一探究竟,還真開了眼界。
先行摸索八年,搞得崇明人扔個垃圾都天天“被參觀”
陳家鎮裕鴻佳苑小區,有一處濕垃圾處理站,日處理能力500公斤。小區的濕垃圾通過機器強力粉碎、壓榨脫水、高溫烘干、生物發酵等流程,變成肥料還林還田,實現濕垃圾不出小區就可全部處理。
東平鎮桂林社區的“老來青客堂間”活動室,一些村居民正認真制作手工肥皂,用的原材料,正是菜葉、果皮等濕垃圾。
向化鎮齊南村的田間地頭、宅前屋后,每天都定時響起75歲老黨員張丕家的響亮聲音:“大家好,今天你的垃圾分類了嗎?生活垃圾分為干垃圾、濕垃圾……”早晚兩次流動宣傳,風雨無阻。
……
崇明的18個鄉鎮,因地制宜,各有各的妙招。
七萬人表彰大會 崇明區供圖
6月底,崇明舉行”綠色生活先行者”7萬人表彰大會。在去年表彰7295名先進個人基礎上,分優秀組織獎、愛崗敬業獎、熱心公益獎、最美家庭獎,表彰了7萬人。相當于每10個崇明人中,就有1人受表彰。區委書記唐海龍宣讀了《致崇明綠色生活先行者的信》,向全區70萬人民致謝,并發出垃圾分類工作再出發的號召。
上海開啟強制垃圾分類時代,不少市民表示“很焦慮”,崇明人卻很淡定,因為這里早就“分”了。
2011年垃圾分類首次出現在崇明社區,如今基本形成“全域覆蓋、全程閉環、全面處置、全民參與、全智管理、全力保障”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體系,用8年探索出一個符合地區實際、群眾普遍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在崇明,濕垃圾處理中心有21座,村級濕垃圾處理點52個,新改建濕垃圾分類暫存點623個,濕垃圾專項收集車、運輸車1307輛。全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設施、收運規范達標率85%,居民分類知曉率99.5%,分類資源化利用率36.1%。
鳥瞰崇明城橋鎮一隅 黎軍攝
垃圾分類的“崇明模式”,可供上海乃至全國借鑒復制。崇明正在兌現“爭當全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排頭兵和先行者”的承諾。
崇明島相對封閉,人口總量不大,流動性較小。崇明區垃圾分類推進辦負責人陸瑾認為優勢頗多:便于謀劃和宣傳;農民占多數,熟人社會嘛,便于引導;地域遼闊,垃圾處置站點不愁用地空間,便于就近就地處置和資源化利用。
加快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垃圾分類具有較強的帶動和溢出效應,既可以享受優美環境,還能分享生態紅利,就業機會、旅游收入紛至沓來。
每天,全國各地前來學習交流的人員絡繹不絕。東妹就碰上了來自山東、江蘇等地的取經團隊。
“被參觀”的日子,無需刻意準備,一位村民說:“垃圾分類在崇明,就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
鄉村也撤桶、定時定點投放,崇明農民很習慣
“天也干凈,地也干凈,要有這么個小院子,誰不愿意天天孵在家里哈!”時值酷暑,崇明島一片藍天白云“水晶天”,走在港沿鎮魯嶼村,東妹不由感嘆。
籬笆墻、小菜園,干凈整潔的魯嶼村 林珺瑤攝
在上海很多鄉村,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一干一濕兩個垃圾桶,垃圾清運員每天一次上門收集垃圾,并記錄評價村民分類情況。而魯嶼村先行一步,已在試點撤桶,村民像城鎮居民一樣,定時定點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到統一的垃圾房。
也有部分村民反對,“撤了桶太不方便了”。年過六旬、在村里很有聲望的村民葉錦春站出來,每天守在垃圾房,與收運員一起指導村民分類投放。碰到抱怨的村民,談笑間就把問題給解決了。
葉錦春笑,“都是同村熟人,給面子。撤桶,對村子的環境是好事情,大家心里明白,嘴上要抱怨幾句。其實晚上散個步,順手把垃圾給扔了,養成習慣就好了呀!”
魯嶼村村民定時定點投放垃圾 崇明區區委宣傳部供圖
現在,魯嶼村村民習慣了定時定點扔垃圾,“偶爾路上看到外來游客隨手丟下垃圾,大家都會主動撿起來帶回家,一起定時定點扔掉。”港沿鎮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所長秦秀蘭指給東妹看,“路上干干凈凈,一點垃圾都沒!”
“家里干凈了,在上海上班的年輕人也愿意回來了,還帶著同事朋友一起來玩,人家都羨慕呢!”葉錦春老伴兒很自豪。
陳家鎮瀛東村也是垃圾“定時定點”先行者。7月1日撤桶,前兩周,村、鎮工作人員每天監督檢查,志愿者們日日守在投放點登記投放情況。半個月后環境改善,村民們越來越自覺,志愿者也撤了。
瀛東村垃圾投放點有一臺濕垃圾處理機,旁邊有個分揀臺。村委工作人員陳柳說,濕垃圾處理前,需要在分揀臺上二次分揀,玉米衣、甘蔗稈、吃剩的桃核不能直接投入機器處理。“現在,二次分揀臺快功成身退了,大家都分得很清楚了。”
從“保姆”式上門收取到居民定點投放,邁出了百姓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行動的一大步。今年,崇明將在所有鎮推開試點,有序推進農村地區“定時定點”和“撤桶計劃”。
在崇明,垃圾不但分干、濕,還要分生、熟呢
城橋鎮東門新村小區,陳阿姨把燒菜前的果皮、菜葉扔進一個垃圾桶,吃完飯后,剩菜剩飯則倒進另一個垃圾桶。“小區正在試點,生、熟垃圾分開。”陳阿姨說。
除了干、濕兩個垃圾桶,居民家里還多出一個餐后垃圾桶。陳阿姨說,“分著分著就習慣了,不是很麻煩。”居民分好類的生、熟垃圾,也會分類收運。
城橋鎮東門新村小區擺放的餐前餐后垃圾分類宣傳通知 張吉攝
為何濕垃圾還要分生、熟?崇明區垃圾分類推進辦工作人員陳平解釋,細化垃圾分類,更便于后期處理。生垃圾通過生化技術產出高質量肥料和飼料,餐后熟垃圾進入餐廚垃圾處置系統,降低各環節成本,提高了利用率。同時,蒼蠅蚊子也少了。
東門新村小區居委征求了居民意見,70%以上同意試點“生熟分開”——與法律規定的四分類不同,生熟分類并不強制必須參與,但試點一個月后,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參與。
小區里的“五分類”垃圾桶 城橋鎮供圖
前端細分,末端細處。崇明對標國際,依托覆蓋全區各鄉鎮的21座新建濕垃圾處理站,實現就地就近消納和資源化利用,確保濕垃圾處置不出鎮。干垃圾運往崇明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中心處置,建筑垃圾、大件垃圾及其他垃圾也已納入相應處置利用體系。(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大江東工作室 唐小麗 林珺瑤 張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