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近日發布最新報告稱,經估計,全世界罹患癌癥的人數在“迅速增長”,僅2018年一年就新增1810萬病例,死亡人數高達960萬。到本世紀末,癌癥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也是阻礙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最大“攔路虎”。
報告指出,全球近半數新增癌癥病例和超過半數癌癥死亡病例來自亞洲。在我國,癌發病率也呈上升趨勢。究其原因,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因素。癌癥發病高峰年齡多為70~75歲。新中國成立初期國人人均壽命僅有30多歲,遠沒有達到癌癥高發年齡,因此癌癥不是主要疾病和導致死亡的疾病。時至今日,我國人均壽命已經遠遠不止70歲,癌發病率也相應提高。其次,信息技術的提高使得各地癌癥發病人數得以全面準確地統計,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保的廣覆蓋,也使得就醫的患者增加,確診人數也隨之增加,這些都造成了癌癥患者統計數據的明顯增加。
還有一個原因是,診斷技術的進步也使得癌發病率數據進一步提高。剛剛從事腫瘤工作時,筆者很少見到雙重癌,更不要說多重癌了,當時筆者的老主任還教導我們“要一元化解釋疾病”,現在可不敢再如此解釋了,更多時候要想到是否存在雙重或多重癌。現在活檢是常規必需的診斷措施,也是各種癌診斷的金標準,病理診斷技術的提高可以很明確地區分不同來源的腫瘤,雙重癌很常見。另外,治療技術的進步使得癌癥治愈率提高,癌癥患者生存延長也是患二重癌概率增加的原因,這些都會導致不同癌種的重復登記和統計,更何況現在一人同時或異時患多重癌也不少見。
以上這些因素都會導致癌發病率“數據”上升,單純看數據而過度宣傳和危言聳聽實屬不科學。以我國常見的上消化道癌胃癌和食管癌為例,盡管這兩大癌種在我國高發,但是流行病統計數據并沒有升高,相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有些高發區域還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上述報告中還談到“癌癥將成為全球頭號‘殺手’,也是阻礙人類預期壽命延長的最大‘攔路虎’”,盡管這樣說沒錯,但是,人均壽命達到80歲已經是對人類很大的挑戰了。
目前醫學對于癌癥的作用僅僅是,一是,找出外界致癌的因素并干預這些危險因素,推遲人類癌發生的時間。二是,主導早癌篩查,力爭早發現早治療,阻擊晚期癌的發生。三是,使已經患癌的人延長生存和改善生活質量。
上述報告還指出,罹患癌癥或死于癌癥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你住在哪里。并通過數據統計得出結論:亞洲是癌癥重災區。此外,肺癌、乳腺癌和結腸直腸癌則是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癥。亞洲有自己癌種發病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各癌種的發病情況也發生了變化,有一些癌種以往認為與貧困相關,例如胃癌、食管癌,但日本生活水平不低,其胃癌發病率還是居高不下,比中國還高。
總之,關于癌發病癥的病因和致癌因素目前還有很多不解之謎,中外科學家也一直沒有停下探究的腳步。這些數據更大的作用是給腫瘤研究學者提供研究方向,給政府提供干預資金投放政策的制定,希望公眾正確看待癌癥這個“老年病”,科學地認識這一常見病。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心態、積極鍛煉身體、定期早癌篩查是最好的防癌措施,沒有其他。
(作者:張曉東,系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