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給航空業造成巨大沖擊,而中國民航卻在全球率先實現觸底反彈。6月10日,民航局發布了《2020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根據統計數據,去年民航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創下新高,部分投資規模首超千億;在全球航企大量破產倒閉的背景下,我國航企數量仍有增長。此外,疫情還加速了通用航空的發展,為民航制造了更多可能。
具體來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20年民航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627.6億元。其中,民航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投資1081.4億元,比上年增加11.6%,規模首次超千億元;境內運輸機場達241個,較上年底凈增3個。業內專家表示,基礎設施批量開建將為民航業務復蘇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反映了我國航空需求正在有序恢復。同時,隨著我國疫情形勢不斷好轉,機場等大型基礎設施的投用除了提升消費者滿意度外,還能進一步拉動內需、促進就業。
與此同時,在全球大量航空公司因疫情停航或申請破產的情況下,我國航空公司機隊規模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仍有增長。《報告》顯示,去年截至2020年底,我國共有運輸航空公司64家,比上年底凈增2家。但接下來,隨著國內航空需求的逐步恢復,民航業也將重新洗牌,實力雄厚的航企或將通過融資等方式吸納經營不善的企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通用航空的恢復要快于運輸航空。2020年,全行業完成通用航空生產飛行恢復至上年同期的92.4%,高于運輸航空21.2個百分點。無人機等新興領域也迎來較快發展,2020年,參與民航局無人機云交換系統的無人機飛行達到183萬小時,較上年增加58萬小時。在業內人士看來,疫情眾創航空領域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通用航空擁有成本低、靈活性強的優勢,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而無人機更是由于疫情下提倡的“零接觸”迎來了發展機遇。不少業內人士預測,接下來,一旦境外疫情形勢逐步好轉,率先“回血”的中國民航業有望在全球市場擁有更大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