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時代,光伏行業工藝技術變革和制造業變革的兩條發展曲線將合二為一。對制造業工業4.0以及先進技術、先進集成的推動,是光伏制造行業未來三到五年應該始終高度重視的一個發展方向。”5月21日,TCL科技高級副總裁、中環股份(002129.SZ)總經理沈浩平在光伏智能大會上這樣說。
當天,中環股份對外展示了智慧化晶體、晶片工廠、光伏數字化轉型等智能制造及應用。這背后既有中環股份在光伏半導體領域的多年技術積累,也有TCL科技參與中環電子混改后帶來的賦能和體制激活。
一季度快速增長
一季度財報顯示,中環股份當期業績已經達到新一屆董事會提出的2021年“經營績效倍增計劃”。財報顯示,中環股份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7.4億元,同比增長1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5.4億元,同比增長114.6%。
半導體行業的高景氣,是中環股份一季度業績上漲的原因之一。
中環股份在一季報中表示,當期其半導體硅片業務營收同比增長約80%。此外,雖然位于江蘇宜興的集成電路用8-12英寸大硅片項目產能爬坡順利,但依然整體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狀態。財報綜合第三方市場分析認為,半導體行業的高景氣度增長仍將持續8個季度左右。
技術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也是中環股份一季報中業績上漲的原因。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中環股份于2019年8月對外發布210mm尺寸硅片G12。由于勞動生產率和G12產線直通率大幅度提升,其于今年4月投產的內蒙中環二期項目人力成本節約60%,人均勞動生產率將達到1000萬元/人/年以上。沈浩平在5月21日的發言中也透露,通過工業4.0及智能制造,中環股份內部工廠的原料利用率已提升將近1.5%-2%。
需要提及的是,混改完成也被認為是中環實現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2020年中環電子開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TCL科技以125億元資金成功摘牌,收購其100%股權。由此,TCL科技成為中環股份的控股股東。今年一季報顯示,目前TCL科技通過中環電子持有中環股份27.3%的股份,并直接持有2.57%的股份。3月25日和5月7日,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兩次合計增持了0.07%的中環股份的股票。
有業內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稱,民營資本進入后,中環的決策機制更加市場化,靈活度也會更高。此外,他認為TCL科技還將發揮其金融及產業投資平臺優勢,支持中環股份進行資本結構優化,提升其資產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
TCL科技的新賽道
參與中環混改帶來的協同效應,也已反映在TCL科技(000100.SZ)今年一季度財報中。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TCL科技實現營收321億元,同比增長134%;實現凈利潤32億元,同比增長11倍;實現歸母凈利潤24億元,同比上升489%。
在業績高速增長背后,對TCL科技來說更重要的是,參與中環混改,讓它在原有的半導體顯示行業之外,又進入了以中環股份為基礎的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業務新賽道。
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TCL在2009年踏入半導體顯示業務,目前已是全球LCD顯示產業的雙寡頭之一。而中環股份的半導體光伏和半導體材料業務與TCL華星的半導體顯示行業同屬于資金、技術密集的長周期行業,管理邏輯相似,產業鏈存在一定互補性。
李東生去年8月在談及為何收購中環時,就曾直言:“選擇中環集團主要是看中了中環所處的光伏和半導體業務。”他在TCL科技和中環股份2020年的年報中表示,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和半導體材料業務將迎來黃金發展階段。
據記者了解,中環股份制定了“新能源材料全球領先戰略,半導體材料追趕超越戰略”的戰略。
公開資料顯示,中環股份于2017年12月啟動8-12英寸硅片項目建設,其中規劃8英寸硅片總產能為105萬片/月,12英寸硅片總產能62萬片/月。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我國8英寸硅片已經能自主生產,但無法滿足市場需求。而12英寸硅片則主要還依賴于進口。
中環股份已宣布將加速實施“集成電路用8-12 英寸大直徑硅片項目” 既定戰略規劃,并提高項目產能和產品覆蓋率,于5月8日啟動江蘇宜興二期項目建設,并策劃近期啟動天津工廠擴產和新建項目,同時增大投資提升內蒙古呼和浩特晶體工廠生產配套能力。預計2023年末實現6英寸及以下100萬片/月,8英寸100萬片/月,12英寸 60萬片/月的產能規模。
“一棵樹長不到天上,圍繞企業產業戰略,要開辟新的賽道。新的賽道會圍繞高科技、重資產、長周期和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這個領域尋找機會。”李東生在去年8月首度對外公開中環股份的業務規劃時曾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