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股市的震蕩回調,各類基金的業績表現落得“一地雞毛”,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有3.41%的基金虧損在10%以上,94.18%的基金虧損率在-10%至10%之間,僅有2.41%的基金盈利在10%以上。
4月基金發行情況“凄凄慘慘”,更是有4只基金募集失敗,這一數字與2018年熊市期間單月數據相平。但5月這一情況就發生了轉變,不僅有181只基金在5月集中認購,更是有9只公募REITs獲批發行。
5月基金發行情況再度“升溫”,以及新型公募REITs的獲批豐富市場選擇,也引得不少前期虧損的基民“摩拳擦掌”想再入場。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隨著發行的回暖,或是為方便基金經理操盤調倉,多只基金在申購時就設置了募集上限。不少頭部的基金公司比如廣發基金和華夏基金,旗下“廣發恒信一年持有混合”和“華夏消費優選混合”都分別設置了120億元和80億元的募集上限。
5月新基金發行回溫
一季度大部分基金業績表現不佳,特別是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虧損最多。而QDII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基金及另類投資業績略優,漲幅在0%-3%之間。
基金的業績表現不佳也帶來了一系列連鎖反應,4月新發基金合計110只,相較于3月發行的184只,基金的發行情況明顯降溫。
基金市場在5月迎來轉變,據天天基金網統計數據顯示,5月新發并開始集中認購的基金產品一共181只(A/C份額合并計算),僅5月17日當天就有26只新基金扎堆發行,開始集中認購。而新發的基金中,權益類的基金超40只,“固收+”的基金在歷經股市動蕩后頗受基民的歡迎。
即使5月首周處于“五一”放假期間,當周也發行了類股票基金32.20億元,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發行規模分別為12.31億元和51.37億元。
尤其是ETF份額增長幅度居前,國盛證券研究所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5月7日當周,上市ETF份額環比增加25.72億份。其中,“國泰中證全指證券公司ETF”、“華寶中證全指證券ETF”、“廣發中證傳媒ETF”份額提升幅度位居前三,分別增加9.42億份、8.07億份和2.85億份。
而從近兩周新基金申購募集的情況來看,募集金額最多的為“匯添富消費精選兩年持有A”,18天的時間該基金共募集了78億元;另有“華夏中證智能汽車ETF”、“中信建投穩駿一年定開”、“富國中證800銀行ETF”和“長城消費30A”的募集資金都超過了5億元。
募集資金最少的基金是“華泰紫金豐睿A”,截至5月20日,89天的認購時間僅募集了0.3億元的資金。
截至5月21日,國內共發行了7943只公募基金,基金總規模超過22.15萬億元,相較于2020年末的20.27萬億元增長了9.27%。
醫藥、消費仍是主導
截至2021年一季度,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為貴州茅臺、五糧液、海康威視、中國中免、招商銀行、寧德時代、瀘州老窖、中國平安、邁瑞醫療和隆基股份。
從前十大重倉股可看出,基金經理們的喜好與之前的季度的持倉基本“大同小異”。
2020年報和2021年一季報業績顯示,醫療行業大幅增長,中證醫療指數在2020年歸母凈利潤增速達到77%,2021年一季度更是高達194%的增長。在今年一季度,張坤、劉彥春、謝治宇、劉格菘等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都增持了醫藥股。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發布后,60歲以上的人口比重比上一次人口普查上升了2.93%,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上升1.91%,人口結構的變化,令不少基金公司加推醫療和生物醫藥主題的基金。
中金公司表示,一季度基金配置主線依然是疫苗、創新驅動的制藥及器械、消費型醫藥等領域。主要是投資者預期上述板塊主營業務長期趨勢向好,市場空間廣闊。總體來看,目前醫院門診量和手術量已經逐漸恢復到往年正常水平,醫藥板塊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基本已經從疫情影響中恢復,頭部企業仍是全年可以配置的優選標的。
招商證券的明星基金經理侯昊在5月新發了“招商中證消費龍頭指數增強”的基金,募集額度為50億元,同時布局了白酒和消費板塊。侯昊具有10年以上投研經驗及近4年基金管理經歷,量化投資研究與指數產品管理經驗豐富,他管理的“招商中證白酒”基金在2021年一季度末規模近500億元,是全市場規模最大指數基金。而新發基金已于5月21日募集完畢,在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吸引了超100萬人的關注。
消費行業蘊藏發展潛力,深受機構青睞。招商證券在消費指數基金投資價值分析時指出,基金將以跟蹤消費龍頭指數為基礎,布局以白酒為代表的優質龍頭,同時主動布局潮玩、茶飲、醫美等大潛力黑馬龍頭。招商基金在布局行業指數基金時有所側重,聚焦消費領域各子行業。
9只公募REITs即將發行
5月除了基金發行“回溫”,新的基金產品也獲批即將上市豐富更多基民的投資需求。
5月19日,首批公募REITs先后發布了詢價公告、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公告,即將進入發售階段。首批基礎設施公募REITs共9只,第一只將在5月28日發售,剩下的于5月31日發售,為不少機構和個人投資者提供新的投資布局。
首批承銷公募REITs的基金管理人為中航基金、博時基金、平安基金、紅土創新基金、華安基金、東吳基金、中金基金、富國基金、浙商資管。
作為新型公募投資產品的REITs基金,即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是房地產證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產證券化就是把流動性較低的、非證券形態的房地產投資,直接轉化為資本市場上的證券資產的金融交易過程。
公募REITs的發售與一般基金的募集方式不同,分為戰略配售、網下詢價并定價、網下配售、公眾投資者認購等活動。公募REITs產品還有一個詢價環節,通過向網下投資者詢價方式以確定認購價格。
川財證券研究所所長、首席經濟學家陳靂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可以上市交易的REITs往往具備良好的流動性。傳統的不動產投資對資金量的需求較大,因而并不適合絕大多數的公眾進行投資。REITs的出現有效的降低了不動產投資的門檻,使得原本較大資金量才能完成的投資被分成小單位的份額由公眾投資者認購,完成公眾參與不動產投資。
他還表示,REITs比較適合中長期投資者持有,它與股市的相關性較低,因此在豐富投資品類的同時,對投資組合的抗沖擊性及防御性具備一定的貢獻。
針對REITs產品能否在未來被市場和投資者所接受,陳靂則表示,公募REITs畢竟是新產品,這幾家新的基金公司都是剛批的產品,市場的情況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