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報顯示,已發布業績的15家理財子公司全部實現盈利。招銀理財去年凈利潤達24.53億元,在銀行理財子公司中排名第一,青銀理財和渝農商理財盈利墊底,只有0.03億元和0.06億元。在國有六大行中,中郵理財盈利最多,達到11.87億元,建信理財盈利3.35億元排在末尾。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已披露經營數據的理財子公司由于開業時間和統計口徑不同,目前的數據并不能真實反映各家理財子公司的盈利能力。
具體來看,雖然招銀理財在盈利方面一騎絕塵,但受招商銀行委托管理產品而獲得的管理費收入就高達34.64億元,占比91.83%,而屬于招銀理財部分的收入并不突出;此外,青銀理財和渝農商理財分別于去年11月和6月才開業,經營時間較短,因此盈利排名靠后。
除此之外,去年以來,多家理財子公司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數據顯示,4月以來,包括招銀理財、交銀理財和建信理財等1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動作不斷,累計調研上市公司39家次,涉及上市公司23家。其中,電子板塊上市公司被重點調研。
15家理財子公司全部盈利
去年,15家理財子公司共實現凈利潤95.78億元。其中,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中郵理財位列三甲,分別盈利24.53億元、13.45億元、11.87億元,合計49.85億元,超過15家理財子公司利潤總和的一半。
招銀理財由招商銀行全資設立,注冊資本50億元,于2019年11月正式開業。截至報告期末,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余額(不含結構性存款)102.4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87%。不僅如此,招銀理財的新產品種類豐富,并加快新產品發行與銷售。截至報告期末,其新產品余額1.6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41.78%,占理財產品余額(不含結構性存款)的67.76%,較上年末提高36.54個百分點。
此外,信銀理財、平安理財、徽銀理財、渝農商理財和青銀理財都是在2020年才開業,經營時間最長的徽銀理財8個月,最短的青銀理財僅開業3個月時間。由于經營時間較短,普遍盈利較少,其中平安理財、徽銀理財、渝農商理財和青銀理財分別盈利1.65億元、1.09億元、0.06億元和0.03億元。不過,去年7月才開始營業的信銀理財表示表現不俗,開業5個月即盈利5.95億元,已經超過了光大理財、中銀理財、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等一年的盈利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開業時間不同導致理財子公司盈利參差不齊外,統計口徑不一致也是盈利分化的重要原因。
具體來說,招商銀行在年報中披露,截至報告期末,招銀理財總資產80.61億元,凈資產74.74億元。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7.72億元,其中受招商銀行委托管理產品而獲得的管理費收入34.64億元,占比91.83%;實現凈利潤24.53億元。
也就是說,招行將本行理財產品余額與理財子公司合并統計到了理財子公司名下,目前招銀理財的收入超過90%來自于招行遷移過來的產品管理費收入,而屬于招銀理財部分的收入只有3.08億元。這或是招銀理財超強吸金能力的強勁的重要原因。
反觀其它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多數將母行理財產品余額和理財子公司產品余額分開單獨統計。
建設銀行年度報告顯示,2020年末,集團理財產品規模2.22萬億元,其中建行1.5278萬億元,建信理財6969.84億,2020年建信理財實現凈利潤為3.35億元。光大銀行年報顯示,該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8362.73 億元,其中光大理財管理產品規模 5041 億元。
而渝農商行在年報中表示,截至2020年末,本集團理財產品余額1382.5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8.23億元;渝農商理財自主發行理財品規模突破140億,名列城農商行理財子公司前列。
積極加碼權益類投資
除了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外,理財子公司逐步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豐富其產品體系。
工銀理財表示,要強化主動管理能力,持續鞏固固定收益、項目類投資核心優勢,積極培育多資產、權益投資能力,推動產品凈值整體穩定增長;建信理財提到,立足穩健合規經營,持續提升資管業務主動管理能力,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發展;中國銀行在年報中表示,中銀理財在發揮固收類傳統優勢的同時,加大非標和權益類資產投資。
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主要通過直接投資和有限合伙人模式,即投資股權投資基金兩種方式參與股權投資。
公開信息顯示,去年9月28日,徽銀理財投資的合肥市海通徽銀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成立,徽銀理財占比約32.26%。工銀理財對外投資了成都天星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廣盈博股一號科技創新投資(廣州)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杭州深改哲新企業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和上海樂永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通過合伙企業,工銀理財間接投資了多家公司。
信銀理財采取直接投資模式,投資了湖州市大數據運營有限公司和杭州靈西機器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而建信理財除了通過有限合伙人模式,對外投資了成都武侯武資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和廣東建恒鄉村振興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外,還采取直接投資的模式投資了盛虹集團。
銀行理財子公司正處于積極加碼權益投資的階段。除了已公開完成的案例外,數據顯示,4月以來,包括招銀理財、交銀理財、建信理財、興銀理財等1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累計調研上市公司39家次,涉及上市公司23家。其中,電子板塊上市公司成為理財子公司調研的重點。
實際上,在政策面,不斷釋放推進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類投資的信號。2019年12月,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凈資本管理辦法》透露,理財資金投資債券、股票、符合標準化金融工具特征的衍生產品、公募證券投資資金等標準化資產設定的風險系數均為0。對此,券商在研報中普遍認為,這意味著監管部門引導理財子公司加大對債券、股票等標準化資產的投資規模。
2020年初,銀保監會印發《中國銀保監會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有效發揮理財、保險、信托等產品的直接融資功能,培育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理念,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
此外,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1月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指出,穩步推進銀行理財子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鼓勵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依法依規與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和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