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求學和工作,很多時候遇到的困難比想象中要小,這也比較出乎我意料。”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已在國有金融企業任職五年的香港青年蕭家煒如是說。
在國有金融企業任職五年的香港青年蕭家煒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自己在內地就讀、工作的成長經歷。圖為今年3月18日,蕭家煒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參加會議。中新社發 采訪對象供圖
由于父母早年從香港來到內地做生意,蕭家煒出生在福建,并一直在內地接受教育。
高中畢業后,蕭家煒參加了內地高校面向港澳臺僑學子的統一招生考試(全國聯招),進入北京大學就讀。“我來到北京是2007年,在北大先后就讀了元培學院、法學院,本科的同學中港澳生只有我一個,剛入學時我還被推舉為班長。”
在學校,蕭家煒與內地學生完全融合在一起,住宿、上課、考試等都與內地生沒有分別。畢業后,他的首選是留在北京。
“找工作時遇到的情況很有趣,”蕭家煒笑說,因為香港身份,他在報考國家公務員、申請國企工作時都曾遇到過“問題”。
“報考公務員首先要求注冊,而我在第一關就被卡住了。”他說,那時在內地讀書的港生所持證件號碼位數與內地身份證不同,系統無法認證,只能放棄。
再就是到國企應聘。有了報考公務員的經驗后,蕭家煒上網查閱了如“招收香港人需要什么手續”等信息,在應聘時就把用人單位需要辦理的事項和材料提前告知招聘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投遞了三四十份簡歷后,蕭家煒成功入職一家國有金融企業。“領導對我的能力比較認可,我自己也認為在這里可以學到東西。”
之前有所擔心,但后來在內地的一切發展都比蕭家煒想象中來得順利,“只要根據程序辦理,幾乎沒遇到什么困難”。
在國有金融企業任職五年的香港青年蕭家煒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介紹自己在內地就讀、工作的成長經歷。圖為今年9月27日,蕭家煒在歐洲休假旅行。中新社發 采訪對象供圖
蕭家煒告訴記者,讀書時就感覺到國家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正處于一個崛起的過程,作為香港青年,他想從中把握機會。“現在有了港澳居民居住證,一切更方便了,在內地的港人工作、出行等,同等待遇都得到進一步落實。”
今年是蕭家煒在北京生活的第十一年。在他看來,經歷了求學、成家、立業,北京已然更像是他的家了;故鄉香港則是“港灣”,他可以隨時回去“停靠”。
“香港正處于一個新的轉型、變化中,正以積極姿態擁抱內地發展,包括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來。”蕭家煒建議到內地就讀、發展的香港同學,更加務實、包容,更為深入地了解國家制度和社會運行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擁抱變化,推進國家整體發展。
在北京,蕭家煒會定期組織大學同學、港生聯系互動,他還與北大法學院的幾位好友共同發起成立了“北大法翼基金會”,每月拿出收入的一部分,為云南的一些中學設立獎學金和助學金項目。
“我想為社會提供一些正能量,也吸引更多內地和香港的青年前來參與,一起關注國家正在發生的變化。”蕭家煒說,香港和內地應搭建更多供青年交流的平臺,“如果有這樣的機會,我也會多多參與,貢獻一份力量”。(記者 張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