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北京4月29日訊(記者姜天驕)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29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動態清零”和正常的經濟發展、生產生活之間是相互協同的,不是相互對立的。
梁萬年表示,應以宏觀、群體及動態視角來看待抗疫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實行某些具體措施時,可能在短期內犧牲了局部地區和部分群眾的生活便利性,但是可以換取最廣大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要從長遠、綜合、整體的角度來計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本和收益,“在評價抗疫的成本和收益時,要算大賬、總體賬,動態算賬,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民生賬。因為生命是無價的,無法用貨幣來衡量”。
梁萬年說,由于疫情不確定性等方面的原因,中國所采取的“動態清零”總方針和一系列抗疫舉措,相當于為14億人民購買了一份應對疫情變化、病毒變異傳播等不確定因素的保險,購買保險的成本是犧牲一小部分人的消費,目的是為了整體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動態清零”還促進了數字經濟發展,比如遠程醫療、大數據技術等有力保障了民生,更保護了脆弱人群。同時,通過聯防聯控和社區治理能力提升,也促進了公共服務部門間、政府和社會間、上級政府到基層社區治理部門間的有效銜接和聯動,這些都是實施“動態清零”所產生的間接、無形收益。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從武漢保衛戰到常態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戰德爾塔、奧密克戎的全鏈條精準防控,我們始終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實踐證明,“動態清零”是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優選擇,是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務必守住的底線。
李斌表示,“動態清零”不是絕對的“零感染”,面對奧密克戎等變異株的挑戰,我們還沒有能力保證不出現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國已經在豐富的防控實踐中積累了一套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并根據病毒的新變化、疫情的新情況,因時因勢對防控措施不斷優化升級。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在發現本土疫情時,快速反應、精準防控、以快制快,采取全方位綜合措施,在最短時間內撲滅疫情,以最小成本實現最大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