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季報披露工作漸入尾聲,券商今年業績“開門黑”已是板上釘釘。4月28日晚間,包括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大型券商在內13家券商以及控股券商的華創安陽交出“成績單”。雖沒有再增加虧損券商,卻越來越多券商加入業績慘淡的陣列中來。近期券商板塊股價已全面承壓,昨日中國結算最新公布的交易過戶費,或給今日股價帶來些許強心作用。
截至目前,包括華創證券、江海證券、湘財證券在內共27家券商披露了一季度業績,營業收入同比減少的券商已多達22家,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的已多達23家。這意味著,上市券商中已有超過半數券商一季度業績下滑。其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的券商僅有中信建投、第一創業、湘財證券、太平洋等4家,歸母利潤同比增長的券商僅中信證券、第一創業、太平洋等3家。頭部券商無一家實現雙贏,券商格局出現細微分化。
圖為截至4月28日券商2022年一季度業績情況,湘財股份及華創安陽未披露單獨證券公司情況,但主要來源于旗下證券公司
目前,已出現虧損的券商累計達到7家,分別是西部證券、湘財證券、國元證券、西南證券、華西證券、東北證券和江海證券。
券商業績普遍承壓,與自營業務、經紀業務出現“滑鐵盧”有關。包括海通證券、國元證券、中泰證券、財通證券、東北證券、華西證券等在內共14家券商自營業務(采用“自營收入=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公式計算)出現虧損,其中,海通證券自營虧損高達26.29億元。
此外,還有14家券商因市場行情的影響,經紀業務不及預期,例如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方正證券等傳統經紀券商,一季度券商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同比減少至少1.5億元以上。
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2022年資本市場景氣度邊際回落,預計上市券商2022年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3%,環比下降27%、凈利潤同比下降15%,環比下降23%。業務方面,申萬宏源分析師稱,自營業務是券商今年一季度業績增長的勝負手,預計權益自營占比低的龍頭券商業績占優。
29日晚間,所有上市券商2021年年報、2022年一季報將出齊,將可更加全面觀察行業變化。
山雨欲來風滿樓。因業績告急,疊加市場整體持續調整,證券板塊早已風聲鶴唳。Wind數據顯示,自4月24日招商證券披露券業首份正式一季報后的4個交易日內(4月25日至28日),券商A股跌勢明顯,除了東方證券因正在配股避開、東方財富因此前暴跌正在修復而微漲0.95%,申萬Ⅱ級48只券商股全部下跌。
紅塔證券、南京證券、華安證券、華林證券等超跌券商更是在4月28日晚間相繼發布股價異動公告,提振投資信心。上述券商均表示公司日常經營情況正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近日,包括賣方機構研究員、資深市場投資人士以及券業從業人員在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均坦言,業績普遍下滑離不開2021年同期可比基數偏高這一因素,券商業績的轉機或在二季度到來。但即將結束的4月份,顯然無任何改觀,甚至可能比一季度更為糟糕。
東北、華西、西南、湘財、國元、西部證券脫隊明顯
根據目前披露的一季報情況,在營業收入下滑的22家券商中,西南證券、海通證券、華西證券、財通證券、國金證券、東北證券、招商證券、國海證券、國元證券、光大證券等10家券商減少幅度均超過了34%。其中,西南證券營業收入同比減少94.81%,海通證券同比減少63.09%。
相較于2021年的高光時刻,券商盈利能力滑坡,撇去第一創業的另類漲幅,26家券商凈利潤增幅均值為負,東北證券、華西證券、西南證券、湘財證券、國元證券、西部證券等7家券商凈利潤同比更是減少超過100%。
頭部券商中,海通證券、招商證券也未鼓舞士氣,海通證券的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在頭部中最大。目前來看,唯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尚能一戰。
第一創業、太平洋是目前一季度成績的“黑馬”。而第一創業凈利潤同比飆升超4倍的原因是上年同期歸母凈利潤基數低,太平洋“營利雙增”的原因與第一創業相似。
海通證券帶頭,20家券商自營比慘
營業收入、凈利潤出現同比下滑是直觀感受今年一季度券商成績的方式,而具體到業務層面,自營業務、經紀業務雙雙滑坡才是它們真正受傷的原因,而猶如“雙刃劍”一般的自營業務儼然成為今年券商一季度成績增長的最大掣肘。
圖為截至4月28日2022年一季度券商自營業務情況一覽
自2017年后,涵蓋權益/債券投資、衍生品交易等內容的自營業務逐漸成為券商第一大占比的業務,并不遜色于經紀業務,有多年保持營收貢獻度第一的位置,如2018年自營業務的業績貢獻度為27.2%,2019年則升至33.4%。
不過今年以來,資本市場經歷了惡劣的“倒春寒”天氣,而“看天吃飯”的券商受此影響,投資收益大打折扣,自營業務“不忍直視”,明顯拖累整體業績表現。截至目前,共有海通證券、國元證券、中泰證券、財通證券、東北證券、華西證券、西南證券、東興證券、國金證券、國海證券、光大證券、第一創業、南京證券、浙商證券等14家券商自營業務在一季度出現虧損。其中,海通證券、國元證券、中泰證券虧損明顯,分別虧了26.29億元、7.17元、6.92億元。
相比于2021年來看,自營業務今年給券商帶來的貢獻程度還是杯水車薪。已有海通證券、招商證券、中泰證券、東北證券、國元證券、西南證券、國金證券、中信建投、財通證券、中信證券、東興證券、華西證券、國海證券、浙商證券、西部證券、方正證券、財達證券、山西證券、華林證券、南京證券等20家券商2022年一季度自營業務收入較同期出現減少。也就是說,已有近一半上市券商今年一季度業績被自營業務所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頭部券商,海通證券、招商證券并沒有做起表率。海通證券自營收入虧損26.29億元,同比減少了55.05億元。招商證券2022年一季度自營收入僅有1.76億元,同比下降90.35%,較大幅度地拉低了整體的業績表現。
目前,唯有頭部券商中信證券以及中信建投自營業務扛起了大旗,分別實現33.51億元與6.31億元的收入,也有太平洋、中銀證券、第一創業、光大證券等四家券商自營收入較去年出現了正增長。而像方正證券、財達證券、山西證券、華林證券、南京證券等券商,從降幅程度偏低來看,自營業務表現尚可。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有不少券商在一季報中開門見山的“直言”,今年一季度業績情況不及預期是受自營所累。財達證券表示,公司因自營業務投資收益及持倉證券公允價值下降,所以營業收入出現同步下滑,再疊加上年同期信用減值損失較大金額轉回的影響,公司歸母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出現下滑。
西南證券表示,公司一季度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為-3.53億元,原因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浮虧增加”,同時投資收益同比減少91.1%至0.54億元;哈投股份表示,公司歸母凈利潤同比減少與江海證券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同比減少有關;國元證券指出,公司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出現虧損主要系證券市場調整幅度較大,公司自營證券投資業務中權益性投資產生較大浮動虧損所致。
為何上述券商中,有的券商在一季度如此極端行情下還能踏破千重浪?中郵證券非銀分析師王澤軍分析稱,在今年市場震蕩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同公司的投研能力高低將直接反映在自營業務收入的表現差異上。另外,頭部券商的衍生品業務能力較中小型券商更強,在抗風險波動方面及結構性行情下的盈利能力更強。
財聯社記者也從幾家今年自營業務表現尚可的券商處了解到,確實與公司衍生品業務表現有關。
南京、光大、方正多家券商經紀業務更大拖累
不難發現,從自營角度的預判,分析師的觀點儼然屬實,自營確實成為拖累券商業績的關鍵因素,但也有不少分析師指出,作為券商的傳統業務,經紀業務的表現也因市場行情的詭譎而拖累券商的一季度業績。
圖為截至4月29日2022年一季度券商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一覽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截至目前披露一季報的券商中,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出現同比下滑的有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方正證券、國金證券、南京證券、東興證券、中銀證券、
華西證券、西部證券太平洋、財達證券、第一創業、海通證券、國元證券等15家,也就是說,同自營業務相似,目前已有三成上市券商經紀業務不及預期。
其中,南京證券、光大證券、方正證券、招商證券、國金證券、東興證券、中信證券等券商經紀業務手續費凈收入較同期下滑超過10%。而經紀業務傳統大戶的浙商證券則以21%的增幅首站C位。
據財聯社記者今年一季度多次報道,2022年一季度,受市場調整影響,基金新發規模下降,持續營銷難度增大,券商代銷收入承壓,此外,盡管日均股基權交易量同比上升,但傭金率仍延續著近年來的下滑趨勢。
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表示,券商經紀業務收入或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券商經紀業務在今年一季度可能面臨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是受市場調整影響,基金新發規模下降,持續營銷難度增大,券商代銷收入承壓;二是盡管一季度日均股基權交易量同比上升,但傭金率仍延續近年來的下滑趨勢,因此經紀業務收入或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
而中原證券非銀分析師張洋預計4月行業經紀業務將再度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股價“繳械投降”,散戶跑,基金來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盡管券商一季報并非“全軍覆沒”,也有像第一創業這樣的搶眼存在,但傳導至二級市場,在整體行情詭譎的背景下,券商股基本“繳械投降”,板塊估值承壓。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自4月24日招商證券披露券業首份正式一季報后的四個交易日內(4月25日至4月28日),申萬Ⅱ級47只券商股(除去配股停牌的東方證券),江海證券母公司哈投股份以21.34%的跌幅領跌,國元證券、南京證券、東北證券、華林證券、湘財股份、華西證券、紅塔證券緊隨其后,跌幅均超過18%。48只券商股平均跌幅達到11.84%,并且有20只券商股跌幅超過均值,占比近五成。
拉長時間線,從一季度整體情況來看,僅有華林證券實現了上漲。與此同時,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不少散戶紛紛逃離,在已披露一季報的券商股中,共有22只券商股的在冊股東數出現了減少,反觀有超過15只券商股被基金加倉,例如中銀證券、華安證券等。
作為市場“風向標”,證券板塊走勢備受投資商關注。就證券板塊下一步走勢,中郵證券在日前研報中指出,預計今年證券業一季度業績將整體承壓,或出現業績分化的局面。若市場開始修復上行,則有望提振整體券商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