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控股“頂格”入股后,合眾財險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財險”)的發展頗受市場關注。
新股東入局、6億元增資到位,合眾財險的業績成效如何?是否一改往年虧損局面?隨著合眾財險2021年年報披露,該公司的發展情況也浮出水面。
虧損額擴大、保險業務收入減少
4月28日,合眾財險發布的2021年報顯示,2021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1.42%。其中,保險業務收入為1.78億元,同比減少18.77%,實現凈虧損0.92億元,虧損額同比擴大81.75%。在投資收益方面,2021年,合眾財險的投資收益為0.33億元,同比增長113.87%。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這是吉利控股入股后,合眾財險交出的首份“成績單”。
2021年3月,經北京銀保監局批準,合眾財險股東將持有的合眾財險33.33%股權轉讓給吉利控股。由于《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規定,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不得超過保險公司注冊資本的三分之一。因此,吉利控股認購合眾財險33.33%股權,被業內視為“頂格認購”。股權轉讓事項塵埃落定不足一月,合眾財險隨即于2021年4月發布6億元的增資計劃,并于2021年6月獲批成功增資。
隨著6億元資本金到位,合眾財險的償付能力水平獲得提升,截至2021年末,合眾財險的綜合、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092.49%,兩項指標較2020年末上升了740.06%個百分點。
不過,從業績情況來看,雖獲得吉利控股入股和6億元注資,但合眾財險并沒有實現扭虧為盈,甚至其凈虧損額度同比擴大,保費收入也呈下滑趨勢。成立至今,合眾財險尚未進入盈利周期,累計虧損超3.5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就業績情況及未來發展計劃相關問題向合眾財險發函采訪,截至發稿尚未獲得回復。
對于合眾財險虧損擴大的原因,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從行業角度分析指出,對于合眾財險這類主營車險業務的中小型保險公司來說,車險綜合改革所帶來的壓力,是造成虧損擴大的重要原因。李文中進一步分析稱,對于中小型財險公司而言,獲客能力、議價能力往往弱于大型財險公司,需要更高的成本從汽車修理廠、4S店或者其中介那里獲得客戶資源。同時,中小型保險公司在與汽車修理廠、4S店就被保險車輛修理費用上也缺乏議價能力,導致修理費用較高。在車險綜合改革大幅降價壓縮利潤空間的背景下,主營車險的中小公司面臨的壓力非常大,虧損也顯得比較符合邏輯。
車險為主營業務,背靠吉利控股該如何發揮優勢
從業務結構來看,合眾財險的主營業務是車險業務。
2021年合眾財險的機動車輛保險保費收入為1.69億元,占總保費收入占比為94.9%。雖然保費收入占比高,合眾財險的車險業務并未實現承保盈利,2021年承保虧損為1.05億元。
不過,車企吉利控股的入局,為合眾財險車險業務發展增加了“砝碼”。合眾財險在官網表明,將依托股東資源,力爭在主機廠垂直領域實現規模與品質第一。探索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態系統,降低整體獲客成本,高效地獲取客戶、服務客戶。
合眾財險在車險領域該如何發揮股東優勢呢?李文中分析表示,對合眾財險來說,發揮股東的協同優勢主要就是如何利用股東的資源與力量從兩端來降低獲客成本和車輛修理費用。一方面,要盡可能利用吉利控股在主機廠垂直體系的資源,從兩端降低車險業務的成本與費用。另一方面,在非垂直體系之外,也可以利用吉利控股對4S店的影響力來優化兩端的成本費用。
不過,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在車險綜改的大背景下,如果中小險企過度依賴車險業務,實現突出重圍的難度會加大。李文中也表示,盡管可以發揮股東的協同作用來一定程度降低車險業務的經營成本,但是能夠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經營成本仍需要實踐來檢驗,車險業務占比過高本身也會帶來一定經營風險,難以抵御外部風險的沖擊,對公司盈利能力產生影響。
那么,合眾財險該如何調整業務結構和發展模式,才能朝著盈利“進發”?李文中建議,合眾財險在發揮與吉利控股的協同效應的同時,要加大發展責任保險、農業保險等優質非車險業務,逐步將車險業務占比調整到一個較合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