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并蔓延至今,為國內與防疫相關的醫療器械企業形成了中期的發展利好。如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等防疫物資不僅在國內需求大爆發,還將不斷擴產供給海外。
但是,在這些企業“踩油門”的時候,部分非防疫相關的醫療器械,如手術耗材、非疫情所需的體外診療器材等,卻被迫“踩剎車”,需求銳減、銷售吃力,尤其是這些細分行業里的中小企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冷的寒冬。
更令人感到隱憂的是,大量資金投入到跟疫情相關的醫療器械產品中,或將導致部分產品在中長期出現產能過剩,而真正需要投入研發的高技術產品卻短期因銷售承壓而放緩研發和布局節奏,這一定程度上給正在“趕超”國外大廠的國內高端醫療器械行業帶來一些阻力。
接受記者采訪的醫療領域投資人指出,此輪疫情確實讓部分醫療器械企業陷入銷售困境,甚至打擊了一些創新企業的信心。但疫情終將結束,整個醫療服務市場將回歸常態,對于真正有“含科量”的技術和產品來說,短暫的“陰霾”掩蓋不住長期的市場需求,企業需要耐得住寂寞、踏實做好創新研發、不斷打磨產品,迎接疫情之后的“春天”。
醫療服務受限
非防疫類醫療器械需求萎縮
“除了新冠檢測相關企業,整個體外診斷行業受疫情影響,全行業的業務應該萎縮了40%以上。”柳驍(化名)在2017年成立了一家專注于體外診斷(IVD)技術研發和生產的醫療器械企業,在完成建廠、試生產、拿證等一系列前期工作之后,公司才拿到了產品注冊證書,在2021年6月開始正式面向市場銷售產品。
然而,從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不斷發生,疫情期間,一方面,除了急癥和重癥之外,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較疫情之前大幅減少了診療和住院;另一方面,醫院部分門診科室停診或者接待的病患數量驟減,如眼科、口腔科等,導致一些細分行業需求萎縮,如與疫情檢測無關的體外診療器械、心內科支架和起搏器、以及腔鏡類,柳驍的IVD產品也因此陷入了銷售困境。
馬浩(化名)也有同樣的遭遇。他2017年創辦了一家醫療器械企業,從事微創技術的產品研發和生產,產品多用在醫院的微創手術上。“疫情下,病患預約手術需要核酸檢測等證明,沒有之前方便,所以那些非急病、重病患者會延緩手術計劃,外科手術量就下降了許多,醫院對外科手術耗材的需求量也自然減少了。”馬浩告訴記者,原來一個醫院可能有100位住院病人,現在只有七八十位。
有業內統計數據顯示,申萬二級子行業醫療器械里,業績增速下降前五領域為心血管介入、手術室耗材類、骨科耗材、醫技耗材類、口腔高值耗材。2020年的營業收入增幅較2019年營業收入增幅分別下滑41%、41%、34%、27%、25%。
當然,隨著2021年的疫情較2020年有所緩解,部分龍頭企業開始逐漸走出“陰霾”。如上海三友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證券簡稱:三友醫療)近期發布2021年的業績預告時指出,公司2021年業績較上一年同期增長較大,因為2021年國內大部分地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醫院的骨科門診和手術正常有序進行,同時公司加強了市場開拓和渠道建設,推進渠道進一步下沉,實現產品銷售的增長。
事實上,需要手術的這批患者依然存在,大部分手術還是早晚要進行。但是,短期巨大的沖擊造成了企業成本壓力加大、庫存積壓,大型企業可用體量化解短期壓力,但對于處在起步階段、現金流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很難通過開拓渠道、加大市場布局來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更難抵御來自疫情導致的需求萎縮風險,因此他們面臨的情況更加嚴峻。
“我們這個IVD細分賽道的部分企業,由于生產的檢測工具、試劑等剛好適用于疫情當中,他們就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兩年掙了以往10年都掙不到的錢。”柳驍對記者表示了自己的擔憂,疫情結束之后,這些獲得超常規發展的企業,會給行業帶來洗牌和重構,還可能在產品和價格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壟斷,這將進一步擠壓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有企業“斷臂求生”
“活下來”比“求發展”更迫切
對中小企業來說,應對疫情流行期間醫療機構服務受限所帶來的需求萎縮困境,裁員或許是最直接的降低運營成本的辦法。“我們公司原本有五六十人的,現在裁掉了三分之一。”柳驍對記者表示,按照正常的發展規律,此刻本是企業持續投入的階段,但疫情造成的這種影響給他們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他只能無奈地作出這樣的決定。
柳驍告訴記者,裁掉的員工當中還有一些研發人員,這部分人原本是負責未來產品的開發和布局的,但現在現金流吃緊,只能著眼于當下能馬上上市銷售產生現金流的項目,這意味著,柳驍將無法提前布局市場、為未來市場機會做充足準備,“錢花完了就沒法持續經營了,當下生存比發展更重要。”柳驍說。馬浩也認同當下中小企業的這種生存邏輯:“我們也在調整,原本要投入研發和創新的這部分資金,可能要去給企業做更多的后備資源,做更多的現金儲備了。”
對于眾多科創企業來說,研發投入減少,意味著創新將后勁乏力,從全局來看將不利于我國科技創新的發展。從事超聲刀技術研發生產的深圳市世格賽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馮耿超對記者表示,疫情下外科手術的減少也對他們的產品銷售帶來影響,而更讓他感到擔憂的是,當前國產替代產品的品質仍和國外大廠的產品有較大差距,而疫情或將給正在發力核心技術的企業帶來一些打擊,從而影響我國國產替代的整體實力。
此外,馮耿超向記者介紹,雖然當前國產替代在政策鼓勵之下一片欣欣向榮,但整體供大于求,而且絕大多數產品基本是進口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之后在國內生產的,其開發速度快、產品質量一般,以低價的方式快速搶占市場,給專研材料和核心部件的企業造成巨大市場沖擊,同時由于這類“集成替代”的企業產品質量問題,導致國內客戶對產品品牌印象極差,打擊了企業在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上的研發動力,而國際環境的變化還有可能導致斷供的風險。因此,馮耿超認為,無論從政策還是資金方面,都應該向具備核心材料研發能力的國產替代產品企業傾斜,尤其是疫情期間,更需要對這類企業給予更大的支持和扶持。
融資節奏短期放緩
投資人更看重企業“韌性”和產品“含科量”
業務受到打擊,企業的融資節奏也或多或少受到影響。柳驍向記者透露,目前公司已經啟動新一輪融資,但是當前公司的主營業務受到較大打擊,公司融資進展恐怕也不會太順利。“投資機構也看得到我們業務受到的影響,投資人也不愿意冒這個險,他們可能會等等看吧。”馬超也對記者表示,融資節奏確實會放緩一些,但他認為,只要有技術有競爭力,早晚能得到資本的認可。
澳銀資本董事總經理李樂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給部分醫療器械企業確實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疫情終將過去,這種影響也是短暫的,“我們投資人也能理解企業在這一兩年遇到的困境,但我們不太會著眼于企業這一兩年的現金流情況,更多會看企業是否具備能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生存下來。”李樂寧表示,對醫療器械行業而言,疫情的影響是短暫的,而國家的集采才是真正懸在頭上的“大棒子”,這對企業的影響才是最為深遠的,所以投資人更加看重這個因素對企業的影響。
“別看去年很多產品都拿證了,實際上臨床效果很差,還是無法跟國外大廠的產品相比。”李樂寧表示,國內的醫療器械確實需要繼續發力核心技術、打磨產品,需要更多的資金和人才的投入。她進一步指出,目前防疫所用到的體外診療產品相對簡單,原本用于醫院各項檢測的“含科量”較高的體外診療產品卻因疫情下醫院服務受限而難以“施展手腳”,這確實讓國內的相關企業略顯被動。
“疫情確實讓一些原本處于生死存亡之際的企業活過來了,但這一定是短暫的,不可能一直靠疫情紅利賺錢,企業歸根到底需要有自己的研發實力和核心競爭力,才有可能取得長足的發展。”李樂寧表示,中長期來看,醫療服務市場將回歸常態,短暫的“陰霾”掩蓋不住長期的市場需求,企業需要耐得住寂寞、踏實做好創新研發、不斷打磨產品,迎接疫情之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