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算力的核心基礎設施,數據中心已然成為數字經濟建設的底座,而在“雙碳”目標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背景下,國內的數據中心產業迎來新一輪的發展熱潮和轉型契機。
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這標志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
所謂“東數西算”,是將東部日益增長的算力需求投放到西部地區,對數據進行存儲、傳輸、計算等運作,有利于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和數據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一方面,數據處理的需求在爆發式增長,算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2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我國數據中心規模已達500萬標準機架,算力達到130EFLOPS(每秒一萬三千億億次浮點運算)。隨著數字技術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持續滲透,全社會對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預計每年仍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加快推動算力建設,將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
另一方面,算力的發展不是盲目建設數據中心,需要有秩序、高效、低碳,“東數西算”戰略應運而生。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數據中心大多分布在東部地區,由于土地、能源等資源日趨緊張,在東部大規模發展數據中心難以為繼。而我國西部地區資源充裕,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豐富,具備發展數據中心、承接東部算力需求的潛力。為此,要充分發揮我國體制機制優勢,從全國角度一體化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隨著政策的推動和科技企業們的積極參與,以“東數西算”為代表的數字基建開啟了新序幕。
算力樞紐落地
事實上,今年以來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四地就已經啟動算力樞紐建設,隨后在2月16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四大區域最新落地了算力樞紐節點,“東數西算”按下了發展加速鍵。
具體來看,四大城市群選擇的建設地址大多集中在相對周邊的地區,這些區域往往擁有廣闊的土地資源,氣候適宜,供電穩定,且政府支持力度大。京津冀樞紐規劃設立張家口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為張家口市懷來縣、張北縣、宣化區;長三角樞紐規劃設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數據中心集群和蕪湖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為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粵港澳大灣區樞紐規劃設立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邊界為韶關高新區;成渝樞紐規劃設立天府數據中心集群和重慶數據中心集群。
而各個區域的數據中心定位也有所不同。此前,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在發布會上表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4個節點定位于進一步統籌好城市內部和周邊區域的數據中心布局,實現大規模算力部署與土地、用能、水、電等資源的協調可持續,優化數據中心供給結構,擴展算力增長空間;貴州、內蒙古、甘肅、寧夏4個節點要打造面向全國的非實時性算力保障基地,積極承接全國范圍的后臺加工、離線分析、存儲備份等非實時算力需求。
通過統籌規劃的“東數西算”,無論在區域經濟的發展,還是促進產業綠色發展和投資層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從降本增效角度看,騰訊云副總裁、騰訊IDC平臺部總經理鐘遠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在8個地方布局算力樞紐,總成本會降低,同時因為有規模效應,能夠拉動行業的技術進步、提升運營管理效率。數據中心的轉型不但能為互聯網行業帶來成本的下降,也會對新能源的使用和國家節能減排提供一個很好的行業窗口。”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2022年數據中心產業圖譜研究報告》,中國數據中心大平臺數據顯示,北上廣三地數據中心約占全國份額的26%。我國二三線城市能源價格相對較低,能有效降低IDC建設運營成本。
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Forrester首席分析師戴鯤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東數西算”工程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中國西部地區能源相對豐沛、年均溫度相對較低的運行成本優勢,降低社會總體能耗,而且有利于改善中國東西部在基礎設施、經濟、社會等方面發展不均衡的局面,是推動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核心引擎的數字經濟的關鍵,也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抓手。
云計算廠商持續布局
在政策落地的同時,相關科技企業也積極參與到“東數西算”的建設中,尤其是云計算企業在數據中心核心能力上積蓄已久。
戴鯤告訴記者:“包括阿里、騰訊、華為、UCloud等在內的國內主流云計算廠商在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都有一定數據中心布局。一方面這些廠商在數據中心建設與運維方面的技術平臺優勢與實踐經驗將會為國家算力樞紐設施的建設提供重要支持,另一方面與各廠商相關云數據中心之間的協同也將成為算力樞紐發揮協同優勢的關鍵。”
據了解,騰訊云在貴陽、重慶等地都有數據中心布局,并且也在和政府探討算力樞紐的建設計劃。重慶的騰訊西部云計算數據中心一期已于2018年6月投用,是騰訊繼天津、上海、深汕合作區三地之后的第四個自建大型數據中心集群,二期項目整體建成后將具備20萬臺服務器的運算存儲能力。
華為云方面向記者表示,由于電力成本占到數據中心運營成本的50%以上,華為云數據中心選址于電力資源豐富且價格較低的西南地區——貴州省貴安新區。歷時4年,華為云數據中心一期投入使用,該項目總用地面積1521畝,總體建成后將可容納100萬臺服務器,支持華南地區數字化轉型。
近年隨著數據中心的大規模發展,對能源、土地、氣候等條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企業們也在政策和成本等因素下進行了新的地域布局,尤其是注重中西部地區和一線城市周邊的投入。
在鐘遠河看來,行業的訴求跟國家的規劃不謀而合,高度一致,目前產業正面臨著轉型。他表示:“數據中心的布局有其行業特點,最開始的時候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網絡資源比較發達、產業鏈比較成熟的地方,所以原來的數據中心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還有北京、天津等區域。雙碳政策出臺后,行業正在圍繞國家的響應做轉變,包括在布局方法、建設思路和運營思路上都會有變化,對能耗的要求也會提高,行業將進行深層次的變革。”
同時,他也指出,現在數據中心建設往西部和現有的幾個規劃區域布局,整體演進需要時間,要注重國家制定的政策需求和從業者的主動積極性,另外配套設施需要先進行建設。
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數據中心分布位置的變化,云服務商們也面臨著挑戰,比如,位于一線城市的客戶們仍傾向于選擇當地的數據中心,會因為客戶選擇存在使用效率和運營成本難題。
“一些企業可能會覺得云服務托管機器放在北京等大城市的數據中心,比放在偏遠山區更好,會認為維護更方便、網絡更好,”鐘遠何說道,“所以用戶使用習慣上也需要一些破冰,希望大家在用云的時候不要有地域上的限制,如果有更多企業使用‘東數西算’的資源,從業者也會更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