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了2019年《超智能社會高技術人才培養計劃》,在2018年“信息技術人才基地建設項目”和“超智能社會數據專家培養項目”的基礎上,新增“可持續產學合作人才培養體系項目”。該計劃旨在加強日本在超智能社會背景下的高技術人才培養,聚焦產學合作,通過構建培養利用實踐教育從業人員的平臺,包括成人繼續教育計劃、人力資源短缺領域的信息技術人才培養、促進數據和人力資源開發,以推動日本社會發展。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簡要分析。
2019年《超智能社會高技術人才培養計劃》年度預算12.92億日元,較上一財政年度的10.7億日元增加了20%。計劃將在全國范圍內為從業者創建從業人員培訓平臺,以促進各項實踐教育發展。
一、構建可持續產學聯合人才培養體系
經濟和社會制度改革對建設超智能社會時代至關重要,特別是人力資源開發方面,迫切需要改革,打造下一代教育培養體系。隨著超智能社會建設進程的推進,強調實現開放創新的同時,產業界指出,日本的產學合作水平低于歐美。研究合作尤為如此,教育領域的產學聯系還不夠密切。
為了促進以大學為中心、聯合企業的開放式創新生態,產學界,包括參加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社會成員在內,積極參與人才培養,為其提供實踐性聯合教育基地或實施培訓計劃至關重要。在“人才發展改革基本計劃”和“經濟財政運營和改革的基本方針2018”中提出,要支持通過產學聯合開展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和“實踐型”教師培養計劃。“實踐型”教師要具備較高的實踐技能,因此需提高教師的質量和數量,促進學員學習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良性循環,建立能夠滿足中長期、持續性社會要求的產學聯合人才培養體系。
1. 基本目標
該項目為期5年(2019—2023年),計劃遴選4個核心基地,總預算為3.21億日元,面向大學教師或有意愿在大學擔任“實踐型”教師的社會人員,并聯合相關企業為他們提供短期研修或實踐機會。通過知識共享和匯總,使從業者更加活躍,進而解決各種社會課題并創造新的價值,推動“知識型社會”的到來。隨著計劃的推廣,將加強學術界和企業教育資源的交流,加強學術界與企業在教育研究活動發展中的合作。
2.“實踐型”教師培養體系
構建產學聯合的人力資源開發體系,能夠滿足中長期內社會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該體系包括勞動人口的再學習及實用產學聯合教育必不可少的高質量實踐。在產業界,企業通過改善派遣“實踐型”教師的待遇、接收大學教師、提供社會需求、創設獎學金等方式提供支持。在學術界,學校通過提供“實踐型”教師的培訓計劃、派遣大學教師到企業研修、提供經常性教育、完善適應社會需求的校內體制制度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
運營“實踐型”教師與產學聯合人才培養系統,要準確認識當前的大學教育狀況、教學方法和學習評價等,獲取基本的知識框架,并基于此原則,使學習系統化、實踐經驗結構化,依據實踐和相關學科之間的關聯,開展教材制作、模擬授課等體驗型研修實習課程,使學員在研究應用中獲得必要的技能和研究指導方法,了解研究倫理和學術不端。雖然在實際業務中可以獲得課堂以外的知識和經驗,有些從業者在特定的領域也取得過很多成果,但的確有很多“實踐型”教師對于講課、授課和指導教育并不在行。因此,需要通過教授大學教師所需的教學方法、最新的學術內容及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培養他們成為真正的理論和實踐橋梁。
在“實踐型”教師的培養體系中,核心基地、運營基地、聯合學校和企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核心基地為該體系制定和實施培訓計劃,提供實用的教育課程,開展員工人事制度改革,為考核合格的人員頒發結業證書,向企業派遣大學教師參與培訓,實施實用的產學合作教育,向尚未實施的大學傳播培訓課程。其職責具體包括:
一是制定有效的培訓計劃。如結合實際問題發現和學習前沿理論,實施專門的高質量培訓計劃。二是建立協作系統。針對促進人力資源開發產學聯合體和傳播實用產學合作教育的可持續系統建設,建立產學對話的協作系統和業務管理系統,并確保其有效運作。三是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將滿足社會需求、反映企業和行業需求的產學對話貫穿制定和實施教育計劃、培訓計劃的各階段,選擇適應社會需求的時間開展在線教學、MOOC培訓等。四是傳播培訓計劃和方法。向其他大學傳播、普及其專有技術的開發方法和規劃。五是制定可行的目標。分析不同大學和社會地區的特點、優勢和對教育計劃需求情況,據此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增加從業人員數量,制定可行的成果產出目標。六是構建內部和外部評估系統。對培訓計劃參與者和完成人開展學習課程的問卷調查,設計和規劃內部評估系統;通過合作學校以外的大學、產業專家等第三方進行外部評估。七是給予財政補貼。補貼期結束后,應采取相應措施設計和規劃成立產學聯合體,制定培訓計劃,開展持續活動。
運營基地和聯合學校是促進產學界聯合人才培養的聯合體。運營基地將進行人力資源代理的開發和運作、培訓計劃和培訓講師標準化、與其他基地合作等實踐。運營基地還負責跟進培訓計劃完成情況,收集管理人員信息,匹配從業人員需求,并將他們作為就業人選推薦給大學。除制定培訓計劃外,還將對每個核心基地開發的培訓計劃進行標準化改造,對具體培訓計劃的指導員進行培訓,針對每個核心基地進行協調和匯編。未來,可持續產學聯合人才培養系統將實現對已完成培訓計劃的人員信息的可持續管理。
其他大學需開展面向實踐型教師研修項目的開發研究,積極向企業派遣大學教師研修,開展實踐性產學合作教育實踐。企業方面也要參與“實踐型”教師培訓計劃的制定,接收大學教師,積極對“實踐型”教師的工作進行評價,開展向業界團體派遣“實踐型”教師的相關活動。
二、打造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通過產學合作建設信息技術人才基地,以問題式學習法(PBL)開展實踐教學,加強高校信息技術人才的培養,包括兩個子項目:
1.本科生實踐教育項目
該計劃與企業共同構建面向本科生的信息領域教育學習網絡,鼓勵本科生在學校學習信息課程的同時,在企業參加實踐活動。目前遴選了4所大學作為核心建設基地,一個運營基地,2019年總預算4.29億日元。
2.加強IT技術人才技能項目
為IT技術人員提供以信息科學為重點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教育,制定短期的學習和實踐計劃提高IT技術人員的各項技能,促進如安全領域等人才嚴重短缺領域的人員再學習。目前遴選了5所大學為核心建設基地,2019年總預算為3.08億日元。
三、推進超智能社會數據科學家培養計劃
該計劃通過產學研合作,建立實用教育的人力資源網絡,培養跨文理學科頂尖人才,使數據科學為各行各業的數據專家所用,通過數據挖掘推動相關行業的價值創造。項目將通過制定和實施相應的教育計劃,提供必要的大數據技能學習和實踐機會,為數據科學相關的職場人士提供可持續發展教育基地,促進職場外教育聯合產業的形成。目前遴選了5家核心基地,2019年總預算為2.34億日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