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動蕩時代最大的危險不是動蕩本身,而是延續過去的邏輯。”
在經歷了幾年的社會動蕩和新冠疫情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受到沖擊。如何開創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局面,鞏固香港的國際地位,實現新一輪創新與發展,從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是香港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正如新一屆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所說:“當今世界大變,惟勇者勝。香港慢不得,也等不起。”
資本市場一直是香港的核心優勢之一。多年以來,香港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發展,離不開香港資本市場的強有力支持。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科技創新浪潮的興起,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面臨新的變革與挑戰。香港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央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并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和重大舉措。因此,香港需要營造有利于促進“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政策和環境,香港的資本市場也應對固有的市場結構和“賺快錢”估值理念進行思考和調整,讓可持續硬科技企業成為吸引估值的新方向,使香港重新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下找到長期繁榮穩定的發展之路。
從世界范圍看,有“創新”與“可持續”能力的企業是資本市場基業長青的基石。“創新”,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在資本市場可以賦予較高的估值;“可持續”關乎企業是否可以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與盈利?;厮輾v史,“硬科技”一直主導世界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幾乎所有正規、大型、穩健發展的資本市場,優質“硬科技”股都是投資的核心標的。“硬科技”事關國家戰略安全和綜合國力、能夠驅動經濟社會變革,具有引領性、創新性、基石性、關鍵性的特征。“硬科技”的代表性領域包括航空航天、光電芯片、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在中國,以央企為代表的部分國有企業憑借自身技術優勢和新型體制優勢在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可持續硬科技核心領域發揮了引領和主導作用。從具體行業屬性上看,軍工科技與制造是可持續硬科技的聚焦地。一方面,軍工產業的大部分領域都是需要尖端科技的支撐,世界上絕大多數科技創新的源頭都來自軍工產業。所以,軍工產業的硬科技屬性極強;另一方面,中國軍工產業,尤其是央企軍工是國家命脈產業,是保障國家安全,保障世界和平的中堅力量,其產業的可持續性及業績的保障性顯而易見。
但是,目前香港資本市場存在著一些結構性問題,對可持續硬科技企業的重視度不夠,無法發揮可持續硬科技企業對香港資本市場的應有作用。具體表現在:
(一)內地國有企業在香港資本市場被低估
香港長期作為境內外資金的過境通道,交易和波動較為頻繁,但也存在投資偏好的引導問題。很多內地國有企業在香港資本市場被低估,股價長期破凈,融資能力和激勵功能喪失,帶來的后果就是這些企業在香港的投資信心和發展動力不足。具體而言,在股價破凈方面,177家央企在港上市公司中,共有114家公司2021年度交易均價低于2010年末每股凈資產,占比64.41%;在資金流向和交易活躍度方面也均不是主流。因此香港資本市場應從戰略上將香港從短期資金的“過境通道”逐步轉變為長期資本的畜水池。這就需要有一大批吸引“短期資金”成為“長期資本”的投資標的。
(二)主流依舊傳統,硬科技企業被忽視
港股市場長期偏好金融、地產等板塊的大盤股,匯豐銀行、長江實業曾是港股的中流砥柱。2018年以來信息技術(互聯網)、可選消費等新經濟板塊異軍突起,騰訊等互聯網企業成為新寵。中國內地地產、金融、消費、TMT等領域的企業讓世界資本分享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也使得相關板塊迎來估值提升和資本聚集。但是,代表中國真正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制造企業和高端科技企業占比小、估值低,具備很高硬科技屬性的工業企業長期被香港市場投資者忽視。這導致很多具備優秀的硬科技內涵的工業企業較少選擇香港市場作為IPO目的地,同時加劇了已經上市的硬科技工業板塊被投資者忽視的情況。
(三)恒生科技指數的構成單一,未納入真正的硬科技企業
恒生科技指數發布于2020年7月27日,代表著經篩選后最大的30家與科技主題高度相關的香港上市公司。按恒生一級行業進行分類,恒生科技指數成分股主要分布在5個行業中,分別為資訊科技業、醫療保健業、非必需性消費、工業和金融業,但再往下細分,電子商貿及互聯網服務行業占據大頭,包括了阿里、京東、騰訊、小米、美團、聯想、金蝶等互聯網企業。雖然被稱為“科技指數”,但其實基本可以理解為中國互聯網行業指數,大部分公司都屬于典型的互聯網公司,內地硬科技企業特別是央企硬科技企業(如中航科工),幾乎沒有入圍,缺乏對“科技”的廣泛代表性。
香港資本市場需要改變現有的結構性問題,注入和激活具有可持續創新能力的硬科技企業,實現資本市場與可持續硬科技企業的良性互動,讓可持續硬科技企業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改革的新方向。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吸引更多可持續硬科技企業來港上市。香港與內地監管部門需要放寬政策、積極支持具備可持續創新能力的硬科技屬性的企業來港上市融資與再融資。如:(1)為H股公司與A股公司的增發開辟綠色通道,使H股企業可市場化發行A股,A股也可市場化發行H股。(2)在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下盡快建立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服務環境,吸引更多的內地硬科技企業到香港發展。(3)方便包括內地在內的全球投資者來港投資可持續硬科技企業,尤其是要積極爭取引入具備全球影響力的可持續性硬科技企業來港上市,起到示范帶頭作用。
第二,激活已經在香港上市的可持續硬科技企業的價值。在中國硬科技制造領域,央企是代表“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產業鏈的“鏈長”的基石,央企“十三五”期間研發投入占到全國總投入的1/4,研發人員規模近百萬人,尤其是中國軍工央企具備硬科技+可持續性的稀缺屬性,包括中航科工在內的已經在港上市的企業均屬于稀缺資源。香港資本市場應該全面重構對于可持續性硬科技企業的估值體系,激活已經上市的可持續性硬科技龍頭企業價值勢在必行。以近期剛剛發布的中金戰略硬科技指數為例,選取滬深港最具代表性的硬科技公司,涵蓋中航科工等香港硬科技上市公司,可以有效帶動資本進入到引領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的硬科技公司,起到激活硬科技企業價值的作用。
第三,急需挖掘塑造港股新龍頭。無論是已經上市的可持續硬科技企業,還是未來有望登上香港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硬科技企業,今后都有望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最具活力的企業,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新一輪振興與發展的最新基因,也必將給香港市場增添新的屬性,新的標簽。而從市場角度,這一切需要從塑造龍頭公司,龍頭個股做起。新龍頭必將是具備可持續硬科技特征的新藍籌公司。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新時代的香港資本市場應該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以可持續硬科技企業為發展契機,為香港插上創新科技的翅膀,以資本市場的獨特優勢力量支持可持續硬科技企業的發展,讓可持續硬科技企業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從而助力香港從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促進香港全面邁向新一輪振興與發展,實現香港社會的長期繁榮穩定,為全球投資者創造可持續的收益。
(閆靈喜 中國航空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