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買的鮮奶到了,喂飽娃之后再滿足我的甜品咖啡兩大需求,斷什么都不能斷奶啊。”家有萌娃的詩雨,拿到為娃團購的每日鮮語后迎來了久違的放松。
蔬菜水果都難買的上海,同樣保鮮要求不低的每日鮮語卻已經成了詩雨家的常客,這都得益于每日鮮語搭建的“鮮奶抗疫保供專線”。從3月底開始,每日鮮語強化保供要求、優化業務模式,從工廠生產到核心環節的物流運輸,再到最后一百米的到家配送,全力投入人財物,不僅有效保障供給,而且力爭“新鮮領先”,對社區孤寡老人的溫暖守護也讓品牌成為不少消費者口中的“愛心鮮奶品牌”。
首個鮮奶團購背后的管理智慧
3月25日,每日鮮語啟動了整個上海市的第一次團購,這其實是個不小的挑戰。
以前每日鮮語主要對接B端經銷商,盡管系統與流程相對完善,但要點對點送到C端消費者手中,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有很多。每日鮮語總經理羅彥為此多次前往現場,盯著鮮奶履約和交付,動員全國各銷售大區助力上海,只希望能讓更多居民拿到更好的牛奶。
為了確保新鮮,每日鮮語多次創新流程,提前布局全鏈路保障。疫情爆發前,每日鮮語在嘉定租上備用庫房,平日可能顯得有些多余的舉動,在多個經銷商庫房被封后卻成了為新鮮保駕護航的遠見。
除此之外,每日鮮語還要求每天從馬鞍山工廠調配當日生產的鮮奶,市區運輸也全程采用冷藏車。考慮到現在需要由團長分發給消費者,每日鮮語不僅讓銷售人員跟團長保持緊密聯系,同時也提供了幾萬個保溫袋,交予團長循環使用,把保鮮工作做到萬無一失。
對此,羅彥說,“那本來就是品牌需要承擔的職責,我們關注的不止是生意,要用簡單的初心,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消費者著想。”
4月8日,徐匯區市民李小姐在網上發出求助信息,希望幫助社區內幾近斷糧的爺爺奶奶。消息擴散開后很多企業聯系她,但她最后只選中了每日鮮語。她說,聯系過來的很多人有自己的要求,需要提供精確的個人信息或者幫忙宣傳,只有每日鮮語充滿信任,“一開始甚至沒有提到公司的名字,只讓我告訴他們需要幫助的人大概有多少”。
出于答謝之心,李小姐事后主動錄視頻解釋原委,為每日鮮語的幫助打call,這對羅彥來說也是意料之外。“我們沒有事先規劃,更不想借此邀功,要說對信息真實性的擔心,我們當然也有,但我還是覺得,情況緊急,信任更重要。”
另外,以老年人為首的弱勢群體,對互聯網的認知比年輕人更淺,遇到的困難只會多不會少。想為他們提供幫助的每日鮮語,選擇在每份團購訂單中附贈一定量的每日鮮語,動用團長的力量,無償送給社區的孤寡老人。
疫情期間,類似的故事有很多。作為管理者,事無巨細都要統籌,為了提高效率,現在羅彥每天都要處理公司內外的大量事務,團長端匯總過來的問題能夠直接傳達到管理層,省去中間環節,以最快速度完成從反饋到解決的流程。
要說工作強度,那勢必是比從前大了不少,但羅彥認為,苦也值得。“公司加緊開發的數字系統已經投入了試運行,我們能感受到系統運轉越來越流暢,每日鮮語也會繼續創新,用智慧解決困難。”
強力執行保障的“新鮮領先”
鮮奶是短保存品,溫度對它的影響很大,高溫暴曬自不必說,哪怕溫度沒能保持恒定,都非常容易導致變質。面對疫情中的種種困難,要保證保供的同時還要“新鮮領先”,除了管理上的統籌,物流鏈條中對于細節的處處把控,也考驗著每日鮮語所有執行者的智慧。
保鮮要求極高的每日鮮語要求從工廠到消費者的運輸鏈條上,環境溫度維持在4℃左右,這對物流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每日鮮語安全抵達,每日鮮語物流負責人潘廣勇已經帶著團隊連軸轉了一個月。回想起來,潘廣勇仍然覺得每日鮮語嚴守防疫規定,確保庫房安全的舉措十分正確。
早在3月中旬,每日鮮語就搶先一步留存了有生力量。3月15日開始,每日鮮語進行倉庫封閉管理,推進消殺、派發口罩等防疫措施,把非管控區域范圍的員工集中安置到庫房,否則25日的第一單社區團購根本無從談起。
第一時間響應公司對于拓展團購業務需求的每日鮮語,因此掌握了更大的主動權。如果說庫房是心臟,那么物流就是血管,潘廣勇要提供足夠的運力,將鮮奶送到消費者手中。
疫情剛開始,每日鮮語50臺車就被封了30臺,運力直接砍了三分之二。潘廣勇不得不用高價補充車輛,他估摸著每輛車的價格都在幾倍幾倍地漲。“要說成本的話,那肯定是不劃算的,但在這種時候,成本哪有保供重要。為了保證用戶體驗,保證市民的正常生活,我們認了。”
緊張的車源讓調度人員壓力驟增,白天追蹤履約,晚上排線調車,人手匱乏的每日鮮語現在庫房里只有14個員工,肩上卻扛著整個上海市的貨物。司機和裝卸工都不好找,成員們紛紛主動上手自己裝貨卸貨,4米2的貨車,滿載重量能達到2.5噸,忙碌時一輛車單日得來回三五次。
不過通過高層協商,從呼和浩特市抽調的同事們已經就位。潘廣勇說,生活物資和防疫物資也在源源不斷地送來,集團穩坐后方,是他和團隊繼續往前的最大動力。
(社區團長們的“小機靈”
楊女士是上海市每日鮮語的第一個團長,她在餐飲快銷行業工作了十幾年,但在社區團購這一塊,她的經驗是0。
疫情期間,社區基層需要承擔的工作急劇增加,楊女士所在的小區因此自發成立了志愿者組織。人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只希望封控區里的生活更便利。能聯系到鮮奶供應資源的楊女士,就這樣組織了第一次每日鮮語團購。
面對從來沒做過的團長職務,職場老手如楊女士也坦言途中波折不斷。比起奶粉和常溫奶,鮮奶的配送限制更多,時間要求也更緊張。楊女士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每日鮮語送到時正逢小區集體核酸,又趕上政府派發物資,只有她和兩位女生能夠到場分發。
如此緊張的情況下,有兩箱牛奶怎么也找不到,楊女士選擇自掏腰包賠錢。暖心的是,每日鮮語得知后主動表示可以承擔損失。而在那以后,楊女士也吸取教訓,號召居民選出“樓長”,統計好單元樓需求后統一派樓棟代表領取。楊女士發現,這種時候原始的Excel,比群接龍、快團團等小程序更好用。
團購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像上面這種“小機靈”,在社區團長的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
“知道我做團長比較忙,鄰居們會主動給我家捐物資、帶禮物、送零食,許久不見的老友也因此恢復聯系。”楊女士說,這是守望相助的力量。
通過集團資源調配、整合冷鏈業務、完善系統運行,每日鮮語對內不斷優化作業流程,對外堅持協同保證品質,團隊寧可蜷縮在行軍帳篷和簡易拼湊的辦公桌上休息,也要做到鮮奶不斷供,保鮮不掉隊,將抗疫保供進行到底。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