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時代,物流企業向何處去?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當下,物流行業的新變局或許正是這句總結的體現。
今年春節前后,物流指聞發布了10期視頻,分享了我們對2022年中國物流供應鏈發展趨勢的觀點。其中,如行業整合并購的判斷,如今已在印證。此外,在發力數字化供應鏈方面,部分頭部企業也有了新動作。當然,還有不少企業或在戰略、模式亦或產品方面有了新部署。
誠如我們所見,物流行業已經迎來一個新十字路口,亦或者說,物流企業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
其一,從市場邏輯看,物流企業回歸服務本質。
回顧過去數年,因為供過于求、喪失定價權等多種原因,物流行業尤其是快遞企業陷入惡性價格戰當中。雖然低價也是競爭力之一,但完全陷入價格戰當中的相關企業,無力無暇或無法在其他方面做提升,最終挫傷了各方面的信心與利益。
其二,從市場需求看,增量時代正轉變為存量時代。
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新階段,對于物流行業而言,“低垂的果子”沒有了,而且企業運營成本與客戶要求也越來越高,物流企業需要在管理、產品、服務以及合規方面花更大的功夫。
其三,從發展方向看,產業升級需要新服務。
變局之下,也在孕育新機會。誠如我們所見,中國制造在邁向中國智造,零售端新場景、新模式在不斷涌現——這既在為物流企業創造新需求,如小快單反為零擔快運帶來的增量;同時也需要物流企業提升相應的能力,如統倉統配服務全渠道,甚至挖掘終端消費者需求,反饋給上游。
此外,我們認為新機會至少還體現為四個方面:規模化、集約化、技術革新、國產替代。
那么,在此背景下,物流企業向何處去?又如何去?
國家郵政局等監管機構希望快遞行業回歸理性,向高質量發展;13部門聯合發文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招商證券等機構認為,B端物流是廣闊藍海,大物流領域多種模式有望共同發展。如同視頻中所介紹的,在物流指聞看來,隨著消費端數據的滲透,生產端越來越智能,數字化供應鏈將是行業趨勢。
事實上,當下部分頭部企業也已洞察了上述趨勢,并有相應布局,物流指聞總結為三個方向:
做長:由簡單的運配服務,向供應鏈上游滲透,部分企業甚至在謀劃端到端的一體化供應鏈物流管理服務。
做寬:既有對現有產品的分層分類,也有拓展服務范圍,如由快遞向快運,由運輸向倉配,進而向綜合型物流企業發展。
做深:提升科技能力,向智慧化、數字化轉型升級。
如果用一個詞概括前瞻性的方向,那就是數字化供應鏈。但誠如前面視頻中的觀點,在數字化供應鏈運營方面,傳統物流企業操作起來更有難度。就當下行業而言,在數字化供應鏈探索上,取得一定成果的不過少數頭部企業。
這當中,日日順供應鏈是一個頗為值得關注的樣本,原因體現為三個方面:
1.其遠離“內卷”,堅守服務本質,并有所創新;
2.尋找“星辰大海”,在做長、做寬、做深等方向有所作為;
3.打造數字化供應鏈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果。
日日順供應鏈的“星辰大海”
對于日日順供應鏈,你的印象如果還停留在大件物流引領者,其實已經不太合適。
日日順供應鏈是中國領先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及場景物流服務提供商,并于2018年首創場景物流模式。有別于“運輸代理”以及“倉儲業”在內的傳統物流業以勞動力驅動發展、提供單一節點服務的特征,其可結合不同客戶、不同行業對于物流及供應鏈服務需求,對不同物流及供應鏈不同環節的服務能力進行有機整合,為多行業的生產制造商、商貿流通服務商設計并輸出定制化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從業務構成看,日日順供應鏈的主營業務包括供應鏈管理服務、基礎物流服務、生態創新服務。2021年1-6月,其公司營業收入的主要構成為:供應鏈管理服務(74.36%)、基礎物流服務(21.71%)、以及生態創新服務(3.93%)。從客戶覆蓋看,其客戶群體不僅涵蓋家電行業,而且還有電商平臺、家居、健身、出行、冷鏈生鮮、快消、汽車、3C電子以及新能源等。
一定程度上,這已可以說明日日順供應鏈探索的成果。不過為了更好的說明其在做長、做寬、做深等方向的成績,我們不妨看三個案例:
1.消費端
相比于標準小件,大件物流挑戰更大,尤其是考驗送裝能力。但日日順供應鏈堅守服務本質,不僅克服了挑戰,而且還將所謂的挑戰變成了競爭優勢,甚至打造出了新的業務模式——不僅送產品,更送方案,并且通過與用戶的交互,挖掘新需求,構建“場景物流”。
以健身行業解決方案為例,不同品牌、不同規格的產品因為市場規模不同而采用不同產品倉儲布局策略,而且大部分健身器材的品牌商往往缺乏完善的安裝和售后服務體系。日日順供應鏈不僅可以提供包括攬收、干線運輸、倉儲、配送、安裝、維修及逆向物流在內的差異化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而且聯合各生態資源方,為用戶送上健康飲食、減脂塑形等一系列科學健康的場景解決方案。
2.流通端
如果說健身行業解決方案的案例,更多的體現為終端消費視角,那么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的日日順供應鏈前置裝配中心案例,則銜接了流通與消費,并且做出了創新。
眾所周知,如今電動車線上銷售規模在快速增長,但電動車這一品類有其特殊性:用戶對配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高,并且由于電池及配件的屬性復雜,需要進行個性化的安裝調試。
日日順供應鏈在RDC和TC傳統的倉儲功能基礎上,疊加“倉內加工”和“統倉統配”功能,將傳統的倉庫迭代升級為電動車行業的“前置裝配中心”,既可以向客戶提供干線裸車運輸、庫內裸車存儲、智能循環箱打包服務,也可以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在裸車的基礎上集成電池、前輪等周邊附件進行二次裝配。此外,其統倉統配功能,還能幫助客戶有效對不同渠道的庫存產品進行統一管理和統一配送。
當然,其統倉統配服務也體現在其他行業,如家電。舉個例子,憑借對海爾系客戶需求的深刻洞察,以及自身綜合能力的持續提升,日日順供應鏈為其提供大件物流服務的同時,以倉干配裝網絡、供應鏈方案設計、信息化及智能設施集成服務等全流程供應鏈服務能力進一步提供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幫助海爾系客戶構建“統倉統配”模式和靈活的云倉零售物流體系,提高了海爾系客戶的分銷網絡運營效率、庫存管理效率和終端用戶體驗。
3.生產端
在消費端創新與競爭不斷強化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目光轉向了尚待改造的上游。日日順供應鏈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已經打造出了具有一定優勢的解決方案。
通過信息化系統實現制造企業與原材料供應商之間庫存與訂單信息的及時共享,通過向客戶提供貼近制造行業的需求的供應鏈解決方案,有效引導生產制造企業根據下游的需求優化配置生產資源,加速制造企業向以需定產、敏捷制造發展,促進傳統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
目前,日日順供應鏈已經面向華為、富士康制造工廠上游產業鏈的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提供VMI一體化解決方案。
正如我們在視頻中總結的,從生產端、流通端、再到消費端等各節點,日日順供應鏈全面建立了數字化的運營服務體系。
在制造領域:其將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的采銷計劃、工廠的生產計劃、物流的配送計劃,全面通過數字化打通;在流通銷售領域:通過數字化,將用戶需求、用戶體驗等信息,直接與生產端共享協同;在物流運營方面:結合企業客戶全渠道的訂單分布數據,以及歷史銷售數據,制定一套最佳的倉儲網絡布局、采用分布式庫存管理,以及智能補貨策略。
除前面提到的華為、富士康以外,吉利、奔馳(中國)、小牛電動車等眾多企業,也在日日順供應鏈的帶動之下,打造了一套全新的數字化供應鏈運營體系。
日日順供應鏈的底色
行文至此,我們不免要思考一個問題:日日順供應鏈為什么能夠取得以上成績?
除了堅持用戶體驗第一,堅守服務本質,持續迭代創新等思想、機制層面的原因,也離不開自身的硬實力。
從基礎設施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日日順供應鏈通過數字化的運營能力,連接了包括超過900多座倉庫、近14,000條干線運輸線路、超過10萬輛運輸車輛以及超過6,000多個服務網點在內的基礎設施及服務資源,構建了覆蓋全國、送裝同步、到村入戶的稀缺物流服務網絡。這是其能夠輸出優質服務的基礎,也是其提供端到端供應鏈管理方案的基石。
此外,脫胎于海爾的產業背景,為其注入了供應鏈管理服務的基因;深耕供應鏈管理領域超過二十年,讓其積累了深厚的供應鏈管理行業經驗和深刻理解;豐富的客戶資源及行業經驗,也助力了其構建更具競爭力的全鏈路、多場景的供應鏈管理服務能力等等。
同樣關鍵的,或許還在于日日順供應鏈積累了豐富的科技成果,這為其輸出數字化供應鏈能力,奠定了技術基礎。
兩組介紹,足以一窺日日順供應鏈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地位:其牽頭承擔的“智慧物流管理與智能服務關鍵技術”項目,是“智慧物流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專項;聯合天津大學等發起制定《智能工廠中的物流運作流程標準》,已由IEEE標準協會標準委員會正式立項。
具體來看,日日順供應鏈的科技能力體現在作業的各個環節。以倉為例,其2020年6月開始運行首個大件智能無人倉,目前已形成具有行業引領地位的6座智能倉。此外,依托供應鏈規劃系統,結合企業客戶的訂單分布數據及歷史銷售情況,日日順供應鏈還可以幫助企業客戶完成倉儲網絡優化、分布式庫存管理以及智能補貨策略在內的供應鏈方案設計。
當然,其科技能力也體現為干線運輸的路由規劃、末端配送的可視化等等,包括前文提到的統倉統配服務背后也有科技支撐——日日順供應鏈統倉統配云平臺系統,可以為全渠道客戶提供一盤貨的數字化庫存共享方案,以及為用戶提供全場景的成套解決方案……
日日順供應鏈以數字化為基礎的供應鏈運營管理系統,覆蓋了訂單管理、訂單匹配、倉儲管理、運輸管理、末端用戶送裝服務等供應鏈核心業務環節。這既可以幫助其更好的為輸出信息化、可視化、標準化的供應鏈綜合解決方案,也有助于其提升供應鏈管理的精細化水平,賦能公司運營管理效率,進而更好的“做長、做寬、做深”,打開上升空間。
就像我們在視頻中介紹的,數字化正在改變著方方面面。從互聯網消費,到本地生活;從生產制造,到流通物流。前臺看體驗,后臺看運營,誰能提前在數字經濟時代,打造出一套成熟的數字化供應鏈運營體系,而且能在各行各業樹立標桿,誰可能就是未來供應鏈的天花板。
從這個角度看,無論是探索者日日順供應鏈,還是行業當中的其他玩家,數字化供應鏈的“星辰大海”,征途剛剛開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