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囿于自然災害的發生,以及農藥錯誤使用、農作物保護不當、農作物保養防治不及時等人工因素影響,我國耕地質量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現了耕地面積銳減的現象。經多方預測,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升級加快,糧食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態勢,糧食供求形勢依然偏緊,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確保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是關鍵。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農村進城務工數量增加,農業勞動力逐漸趨向老齡化,增加了農業發展的壓力。在糧食剛需與耕地形勢的沖突下,保證高質量農林植保工作完成以實現糧食持續性高產也成為了提高全民幸福水平的重要一環。
目前,智慧農業是傳統農業改造升級的現實需求,也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基本處于智慧農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市面上雖有智慧農業產品的應用,但多只負責單個生產工作,能夠集環境監測、數據采集、防治作業于一體的智慧生產決策系統寥寥無幾,且單領域發展仍不完善。因此,為合理保證耕地質量與糧食安全,設計研發一種可實現從監測到防治全過程的有效可追溯、低成本智能化的陸空一體化農業物聯網系統迫在眉睫。
除此之外,市場中存在的數據采集云平臺局限于大棚作業,普適性不強;低處灌溉系統中,應用占比較多仍為大水漫灌嚴重浪費了水資源,而滴灌、噴灌等方式無法根據地區差異制定灌溉量;高處農業生產工作的植保無人機雖在市面上有所普及,但仍存在農藥噴灑量和噴灑范圍不精確、續航能力低、資源浪費、機械化程度低等問題。
針對我國目前發展智慧農業的需要,來自河北工業大學的智禾科技團隊通過自主研發,首創適用于大面積露天農田的物聯網集約化系統,突破了現階段物聯網僅用于農業大棚的限制,目前已處于較為成熟的階段,整體方案已實現并在實際農業生產中得到應用,創新技術為客戶提供更高性價比的服務。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很多大學生的渴望,而創業實踐正是他們從0到1聽從內心聲音、追逐夢想、順應時代趨勢的試錯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折騰、認識自己的優勢、發掘自己的潛能的過程。
據悉,智禾科技是由河北工業大學的孫嘉倫、郝藝森、陳若羲、郭朝鑫、韓沐達、趙子墨等二十余名大學生共同組建的團隊,團隊組建的初衷只是希望自己在大學期間能夠為國家與社會提供價值,沒想到的是,隨著團隊的不斷鉆研和創新,竟然真的突破了物聯網只能應用于農業大棚的場地限制,創造了適用于大面積露天農田的農田物聯網集約化系統,并且與十余個村鎮達成合作意向。下圖為智禾科技自主搭建的智禾農業物聯網智能平臺登陸界面。
不管你認為大學生是否適合創業,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身邊已經有一些充滿激情的大學生踏出了商業探索的步伐,正在積極做創業項目,而且有的人也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給他們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價值。
備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