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誰,都是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既有長處也有短處。但是,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別人說不得,聽了別人的批評自己就受不了,甚至還會做出過激行為。 這樣的脆弱心理,一方面是不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另一方面則是過于自卑,不相信自己。對于這種情況,應該怎樣做更好呢?
首先要能夠客觀地評價對方,然后當給予評價時,如果能夠在符合客觀實際的基礎之上再多一些肯定,那么,他就會按照你鼓勵的方向發展,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這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這個道理,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作“配套效應”,18世紀法國有一個哲學家名叫丹尼斯·狄德羅。 有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考究的睡袍,當他穿著這件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行走時,覺得周圍環境很不協調∶ 家具破舊不堪,地毯粗糙、不干凈。 于是,為了與睡袍配套,他把舊的東西先后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后來,他發現“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
200 年后,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狄德羅效應”,也叫“配套效應”,即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總傾向于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任何人對事物的看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自己的身份做出改變,當身份有所改變的時候,這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和立場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轉變了,人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假如一個人的身份變了,但是態度和行為不能及時配合的話,這個人就會感到一種強大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心理,直到態度、行為與身份之間的不協調徹底消失為止。
在“身份”上的轉變,追使他對自己的行為和態度進行調整,盡量地改變自己以適應新的身份。所以,有時候適當戴一頂“高帽子”,會促進他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真心期望變好,他就能夠變好。
所以,想要改變一個人,不妨也給他幾套有價值的“睡袍”,讓他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朝著與“睡袍”配套的方向發展,根信他會在這樣的過程中,努力調整自己的態度、行為與身份之國的差別,努力達到“配套合一”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他感覺到你的目的是改變他的不良行為,而是要讓他覺得你是出于真正的信任。
內文圖片源于網絡,侵權即刪!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