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正值小康社會即將全面建成、“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神州大地帶來一絲陰影。
面對疫情,企業該如何破局,確保在疫情之后重新上路,乃至實現新的飛躍?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創始人、CEO唐寧將自己的思考總結為三個“一”: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封信。
唐寧首先推薦了拉姆·查蘭的著作《良性增長》。這本書寫于20多年前,其中提到的長線思維、風險分散、危機中的領導力等理念至今仍極具指導意義和實操性,唐寧已閱讀過多次。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創始人唐寧表示,每個行業、每家企業、每種業務都可以是良性增長的。審視自己的商業模式、核心競爭力,不斷進行戰略重塑、不斷建立新能力、長出新肌肉、與客戶建立長期的信任、確立可持續的收入模式等,是企業能夠長期良性增長的根本。
“我經常說:急長線,長短兼得;急短線,短線不得。意思是如果你只考慮短線的事反而搞不定,你如果考慮長線的事,就既把長線搞定了,也把短線的事搞定了。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唐寧以這次疫情為例指出,當下各行各業都在發生變化。“面對危機,我們要做整合者還是被整合者?這個要想清楚。整合者要善用資本,通過兼并收購做大做強,而被整合者通過將企業轉讓實現階段性創業成功,也是很棒的。”
唐寧繼續拋出金句:做企業要有機多元,適度多元。太過單一的收入模式、太過單一的定位非常危險。“在企業經營上,如何去擁有長期有序良性的增長,還是要看我們是不是能夠真正在核心領域上做到適度多元、有機多元,這非常重要。你的商業模式如果僅僅只有單一的收入,這幾個月就無法展業,也就沒有了收入。如果你跟客戶的關系只是一錘子買賣,那他跑掉你也就一籌莫展了。亞馬遜從一家網絡書店成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萬店之王’、之后提供云服務的例子,這就是企業結合自身核心優勢,適度多元化的典型案例。”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創始人、CEO唐寧推薦的第二個“一”,是知名管理學家,北京大學國發院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近日撰寫的《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和企業對策建議》一文。圍繞新冠疫情下企業如何面對經濟壓力,陳春花教授給出五個策略性建議:
1)學會與疫情下的不確定性共處;
2)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3)進化應對而非預測判斷;
4)降低成本保住現金流;
5)不確定的是環境,確定的是自己。
第三個“一”,是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創始人、CEO唐寧2月9日在宜信即將開始第二周遠程辦公時發出的內部信。唐寧指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家國際化的、科技驅動的、業務有機多元的企業,宜信相比絕大多數企業是幸運的。唐寧表示,這得益于宜信多年以來不懈的戰略重塑,但也要求我們在每一次危機到來時都極為重視,主動尋求危中之機,久而久之,組織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愿意迎接挑戰,不是用蠻力傻扛,而是總有新招兒,既有贏的動力又有贏的能力。
“牛企業都是逼出來的,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抓住每一個鍛煉身心的機會,心在一起,贏在一起。”內部信的最后,唐寧充滿信心地表示,也傳遞出宜信作為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疫情下積極應對,勇于擔當的胸懷。
比普通人先走一步,是贏在未來的秘訣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贏家要有預見性,做出差異化打法,并能夠推動它迅速落地”
線上溝通的現場,除了關注中國經濟走向和企業如何生存之外,也有不少客戶格外關注這次疫情對宜信是否產生較大影響。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創始人、CEO唐寧對此表示,正是基于此前提到的國際化、科技驅動和業務有機多元,宜信公司在面對這次疫情時相對從容。
唐寧舉例指出,早在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準備開展遠程辦公之前,科技同事們就已得熱火朝天,充分預估并安排好電信、運營等各種前期資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們提前用數字化的方式,確保線上開工后從遠程辦公效率到客戶服務都能順利進行,公司管理模式也相應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從而保障了有效展業,效率不降反升。”
比別人多看一眼、早出發一步,對企業應變能力的提高有著莫大的助力。“誰能有預見性,有執行力,有差異化打法并讓其落地,誰就能在未來成為贏家。從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自身來講,作為一家國際化的機構,經過近14年的發展,我們通過科技驅動,數字化轉型以及每五年重塑一次,在陽光透明的商業模式下,和我們的客戶、合作伙伴一起走進21世紀的新一個十年。我們有信心保持持續引領,并在此基礎上做得更好。”
如果說積極自救是自利,那么馳援抗疫則是利他。在主動自救之外,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也在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通過母基金的形式積極扶持科創企業,推動社會走向下一站美好。
“財富管理沒有冬天,我們非常有信心抓住我們的稟賦,使之在未來的日子里持續綻放,持續引領中國財富管理行業,和大家一起行穩致遠,走更遠的路,看更美的風景。”直播的最后,唐寧以這句表態結尾,一如他2月9日所發出的內部信的主題——擁抱變革,推動創新,心在一起,贏在一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