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長著中國最好的棉花,也是全棉時代棉花原材料的優質產區。為了探尋棉花,探尋棉與自然,棉與人的互生關系,全棉時代開啟了從棉田到工廠,再到生活的全鏈溯源之旅。
“植棉禁區”的生長奇跡
北緯42度以北地區,曾被蘇聯農業專家視為“植棉禁區”。1950年春,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進入準噶爾盆地瑪納斯墾區(今石河子墾區),在小拐荒原種出了第一塊棉花地,并由此開辟了祖國最西北的植棉基地。
因為周邊都是廣袤的戈壁灘,勞動者用人力將大石頭搬走,留下砂石過半的土壤,種上棉花。可以說,石河子的棉花,就是從石頭里長出來的。憑借兩百多天的充足日照,豐富的熱量及晝夜溫差大等自然優勢,成就了棉絨長、絮色白、質地柔軟、手感舒適的高品級新疆棉。
沙暴中,棉苗破土而出,為沙漠種下星星點點的生機;酷暑中,棉蕾始現,綠色的希望蔓延;豐收季,棉花吐絮,采棉者一邊忙碌地工作一邊自然而然地開始歌唱,表達收獲的喜悅。而最后這一幕,曾讓與全棉時代合作過的日本攝影大師上田義彥感同身受:“棉和自然,棉和人之間,果然有著深刻的關系。”
黃沙戈壁上的“白色衛士”
新疆境內,有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139個,水域面積約5500平方公里。然而,另一組數據,同樣讓人不能忽視。新疆是中國沙漠面積最大的省區,沙漠面積達42.1萬平方公里,占新疆總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占全國沙漠化土地的三分之一,全球沙漠以每年5%的速度在擴張,新疆也一樣。
“原來是沙漠一來,我們就往別的地方搬,每隔幾年就要搬一次家。但仔細想想,它一來,我們就搬,搬到哪是個頭?如果不做出一些改變,那么總有一天我們會無處可去。”
棉花的種植,讓人們找到了對抗沙漠化的方法。近些年,全棉時代對于棉產品的開發,更是帶動了全國棉花原材料的應用,帶動了棉花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據了解,2008年新疆棉花種植面積2938萬畝,2018年已達到5019萬畝,產量提升70%,棉花產量也由287萬噸上升到500萬噸,產量提升78%,越來越多干旱而貧瘠的土地,變成可耕種綠洲。棉花,不僅是作物,還是抵御沙漠化的衛士,是土地的希望。
棉,為自然可持續助力
在地球上已有7000年歷史的棉花,無疑是“可持續”的代名詞。種植棉花,不僅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緩解溫室效應與冰川融化,平時多用棉制品,也能減少塑料與化纖進入海洋;棉花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大量氧氣,全球棉花種植每年吸收相當于750萬輛客運車的尾氣排放;棉制品用棄后埋在土壤里3個月即可自然降解,變成有機肥料。可再生,可循環,可降解,可持續,從海洋、陸地、天空到生活,棉花的種植和存在,就是把一個天然、無污染的環境還給世界。
基于一份對棉花的熱愛和對棉花價值的了解,全棉時代成為只用棉纖維做出全棉全品類的國貨品牌,從第一張純棉柔巾,全棉全表層衛生巾,全棉表層嬰兒尿褲,到全棉無紡一次性內褲,全棉無紡布環保袋……全棉時代堅信舒適、健康、環保的棉制品,能夠最大程度地替代化纖制品,減少對皮膚的傷害,降低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引領安心,幸福,可持續的全棉生活方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