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歲的唐銘陽,是達州高坪區馬家鄉浸水灣村人。他不等不靠,回鄉搞養殖,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7月10日,筆者前往采訪了他。
20多年前,二十幾歲的唐銘陽跟隨走南闖北的務工大軍,在廣東呆了10年,在浙江呆了10多年,當過雜工,幫助別人飼養鴨子。
2012年春節回家,他看到村里不少地荒廢了,心里有些難過。他決定留在村里,自己創業。當年,他買回鴨苗500多只,養殖倒還是很順利,但年底盤算下來,每只鴨子只能掙兩三元錢。
看到山上到處是草 ,2013年,唐銘陽決定養羊。他很快買回30多只小羊,每天把羊趕到坡上吃草。由于不重視技術,防疫工作沒做好,死掉了將近一半;由于不懂行情,他買的小羊全是“土”品種,每只只能長到二三十公斤。這一年,他基本只是保住了本錢。
吃了虧的唐銘陽開始不斷鉆研技術、改換品種。2014年,他投資5萬多元,購買了60多頭波爾山羊。在他的精心飼養下,當年賺了10多萬元。當年,唐明陽順利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信心大增,決定變散養為圈養,擴大規模。
2015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唐明陽投資43萬多元,建起了750多平方米的規范化養殖場,當年出欄山羊200多只。
一些村民看到養羊的前景,也開始養羊。2016年,唐明陽牽頭成立了山羊養殖合作社,當年有8戶社員加盟。這一年,脫貧攻堅深入展開,村里把11戶貧困戶的產業周轉金全部入股唐銘陽的山羊合作社,每年按最低8%的效益兌付貧困戶。
鄉政府和村委會考慮唐明陽的帶頭作用,有意給他規劃一些產業項目,但唐明陽拒絕了,主動要求讓給其他貧困戶。不僅如此,他還動員村里的一些群眾養殖山羊,先后帶動了4名黨員養殖山羊。對購買羊崽缺資金的,唐銘陽就采取賒養方式,等村民賣掉羊再支付羊崽錢;對那些想養羊,又擔心沒技術,農忙沒精力管理的,唐明陽就采取托管的方式,免費為養殖戶托管,按市場價格收購,至今已幫助30戶群眾托養山羊100多只。
如今,唐銘陽還承包了土地100多畝,種植梨子,套種黑麥草飼料。唐銘陽對養羊的前景充滿信心,他算了賬,估計今年養羊收入六七十萬元不成問題:“上半年已出售羊100多只,每只大約25公斤,每公斤50元;目前存欄還有300多只,每只到出售時可達50公斤左右,預計每公斤可賣40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