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的洪都拉斯,有一座叫做Choluteca的大橋,1996年決定跨河興建,1998年這個橋非常漂亮地完工了,從設計、用工、堅固實用等方面都是令人驚嘆的。
但就在那一年,發生了自然災害,結果這個河變了流向了,橋的兩邊出去的路完全都沒了,這個橋也就荒廢了。”
這個故事,是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CEO唐寧在宜信年中管理會上講給大家的。這個案例極好地詮釋了一些企業,外部環境變了,過去建的這個橋再好、再漂亮、再堅實,都沒有用了。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的很多業務,外部環境與三年前、五年前有著極大的不同,比如過去可能是服務個人,如今可能是要服務機構,機構的要求跟個人很不一樣。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一直以全新的能力去適應新的環境,如果環境變了,宜信的商業模式、宜信的工作開展方式一定會跟這邊。這種“變”不是壞事,是好事。
與時俱進,這個詞大家總說,有的管理者都掛在嘴上,但是行動的時候就比較難。
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的同事總在思考:我有什么,我會什么,我擅長什么,我能做什么。過去做很多事情都是有很多前提假設條件的,做對了,做好了,就獲勝了。但是現在天變了,外部環境、大環境變了,過去把事情做好的前提假設條件也變了。
舉個例子,今年的疫情對于財富管理業務來說,是好了還是壞了呢?如果從最初級的維度去看,一定是壞的。宜信普惠母公司宜信過去跟客戶的溝通都是面對面為主,疫情來了,不可以了,跟客戶不能夠再像以前那樣溝通了,過去成功的方式完全不靈了,豈不是壞的不得了。但是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用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比如直播、O2O的方式來大幅提升效率,這就又好了。
不同的外部環境帶來的影響,有的是負向的,要把負向的變為正向的,還有的是正向的。比如這次疫情讓客戶,讓投資者對于資產配置,對于長期投資、組合投資,對于保險保障,有了非常設身處地的、有感的體驗,這比費嘴皮子說多少年、多少次都管用得多。我們要抓住這樣積極的變化,如果過去我們的增長是百分之十幾,那如果抓住這種變化之后,是不是會實現百分之幾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增長,這也是變,這是外部環境給金融行業帶來的推力。
所以要從外部環境開始,由外而內,不能以自己為中心。過去很多人說,我就會這個,我就是這個鏈條之中把這個做成極至的人,但如果現在還是這樣想法的話,死路一條。因為外部環境已經變了,沒有給你再去做你擅長那件事的機會了,你擅長那件事不值錢了,所以必須要改變。其實,要改變的不是百分之百,不是180度大轉彎,因為你掌握了很多核心的能力,但是你一定要適應外部環境、適應新的客戶需求。
過去的招兒不靈了,就別再跟自己較勁;過去的很多做法只能代表過去,下一階段我們的優勝業務、現階段的優勝業務、現階段的龍頭業務也應該有更加長足的增長,爆發式的、突破式的、非線性的增長。
我們階段性面臨困難挑戰的業務潛力巨大,要把它擰過來。這樣的轉變關鍵的就是腦瓜子,就是思維定式,就是我之前總講,大家總說,過去我們怎么樣,過去你怎么樣,那是因為過去的環境怎么樣;現在情況變了、外部環境變了,你還按照原來的邏輯走,那一定是死路一條,哪怕你還增長百分之十幾——同志們,那也是死路一條,因為你的競爭對手增長百分之幾十,甚至增長百分之幾百,這么大的市場,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咱們來問問自己,你所處的行業,外部環境還是過去那樣嗎?它如果變了,我們怎么辦呢?到底這個變化對我們是更好了,還是我們要敲起警鐘了?
關于宜信普惠
宜信普惠是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全球金融科技旗艦企業宜人金科(NYSE: YRD)旗下的普惠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致力于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云、區塊鏈等技術,滿足小微企業主、農戶、工薪階層等中國高成長性人群對于普惠金融服務的需求,為有創業、經營、自我增值、消費等正當資金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客戶提供便捷、專業的借款信息咨詢服務和信用管理服務,始終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使命。2019年5月28日,由新華社批準成立、立足于國情國策研究的智庫機構瞭望智庫將宜信普惠設為其首個數字普惠金融領域調研基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