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慶市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需達到9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再開發利用地塊土壤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率達到95%。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的工作目標,到2030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需達到95%,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8%。目前,各區縣(自治縣)以影響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等污染隱患突出的土壤污染問題為重點,制定了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規劃并報市環保局備案,明確重點任務、責任單位和分年度實施計劃;根據嚴格管控農用地、優先管理污染地塊清單,建立項目庫。啟動了綜合防治示范區建設,強化治理修復工程管理,推動土壤修復產業發展。
11月5日,中冶節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原冶金工業部環境保護研究所)和重慶玖正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組織專家、學者連日來對重慶石柱縣、黔江區、酉陽縣、秀山縣等地的重金屬污染地塊、生態督查固廢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等項目進行了現場采樣、調研、考察。
上圖:污染場地現場采樣、調研考察
雙方決定在重慶市依托重慶玖正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現有科研、實驗室條件、設備設施和環保運營生產基地,組建雙方生態環境修復聯合實驗室,成立生態環境修復科技創新團隊,建立"污染場地修復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示范基地"和"固廢堆場風險管控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示范基地"。開展污染場地及地下水修復、固廢堆場風險管控和礦山生態修復、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及治理、固體廢棄物協同處理及資源化處置、流域生態修復、黒臭水體治理等方向的國家級和重慶市級課題研究。
雙方將加強產學研協同創新、國內外合作創新,建成能組織高水平研究開發、聚集和培養優秀科研人才、能開展學術交流和對外服務的重要基地。實施治理修復的同時,充分考慮社會責任,優先采取資源綜合利用方式,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和土壤的無害化處置利用。
根據重慶市五大功能區發展戰略,對應"土十條"、"水十條"和固廢領域的相關任務,對工業污染場地風險評估、重金屬污染防治、受污染土壤與地下水聯合生態修復、農用地生態環境治理和固廢處置與資源化利用等五大類重點工程項目開展工作。
上圖:工業環境保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岳昌盛,教授級高工
中冶節能環保是我國最早開展工業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科研院所,國務院授予的第一批具備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的科研單位、環保部首批國家環境服務業試點單位,建有"鋼鐵工業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環境保護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鋼鐵工業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是領域內少有的兼具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兩類國家級平臺的單位。
中冶節能環保持有環境工程4項設計甲級、建筑行業建筑工程甲級、市政行業設計甲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甲級等多項資質,專注于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噪聲污染治理、固體廢物污染治理、工業節能、環境影響評價等節能環保業務領域。相繼承擔了69項國家科研任務,主編或參編各類標準65項,獲得授權專利93件,多項技術屬世界首創,獲得包括國家科學進步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49項,在引領行業技術發展、推進技術革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在冶金、市政、電力等業務領域,以自有科技成果為核心建設各類環保工程千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優秀工程設計獎17項、優質工程22項。
雙方還將聯合研究和組織編制生態環境修復、固廢處置利用等方面的地方、行業和國家標準。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