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20年第9期,以及"中國疼痛醫學雜志"公眾號
2020年10月19日是"世界鎮痛日",這已是自2004年國際疼痛學會(ISAP)倡議設立 "世界鎮痛日(Global Day Against Pain)"以來的第17個世界鎮痛日。2020年到2021年則是"全球防治腰背痛年(Global Year Against Back Pain)"。
國際醫學界對疼痛治療非常關注,但與此同時,中國疼痛醫學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億慢痛患者,就診率不足6成
數據顯示,全球慢性疼痛的平均患病率已達到了38%,其中發達國家患病率為37%,發展中國家患病率為41%。基于龐大的人口基數,慢性疼痛疾病事實上已對我國超過3億國民產生了嚴重影響,并且影響層面仍在以每年1000~2000萬的速度遞增。
可想而知,擁有并提升疼痛防范與治療意識對個人存在重大意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據統計,目前公眾對疼痛的疾病知曉率僅有14.3%,慢性疼痛患者的就診率不足60%,而另一項2779例的抽樣調查發現,其中約一半的患者每天都有痛感,21.6%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藥物或其他鎮痛治療。
醫患觀念亟待提高,疼痛領域存在巨大潛能
很多患者常把「忍痛」與「隱忍」的品格畫等號。在溫飽問題沒有解決的漫長歲月里,腰疼、腿疼的小毛病不值一提,吃苦、隱忍是美德,喊苦喊疼反而被看不起。如今生活水平改善,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但「慢痛是病,需要科學治療」的觀念還沒有被普遍接受。
事實上,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后,疼痛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第三大健康問題。2002年,第十屆國際疼痛大會就把疼痛列入五大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疼痛)。
中國患者疼痛控制不足,患者和醫生觀念有待提高,使得中國在疼痛領域存在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疼痛需要多學科、多維度進行管理,同時需要倡導科學規范化鎮痛觀念。
突破疼痛醫療發展局面,數字智能賦能學科建設
秉持"彼此相望,與愛同行"惠民理念的彼愛醫療,積極響應國際疼痛研究學會倡導,利用數字化平臺,搭載國內外頂級資源,致力于推動中國疼痛學科的發展,強化科學規范化鎮痛理念,促成多學科協作管理,開辟慢痛管理的新局面。
由彼愛醫療打造的線上疼痛管理平臺「疼愛健康TengAI Health」是一個專為慢性疼痛人群打造的健康管理平臺,為患者提供圖文咨詢、疼痛日志、醫學科普等多元化服務及個性化訓練康復方案,為每個人的健康保駕護航,受到了業界和群眾廣泛的關注與認可。
「疼愛健康TengAI Health」通過數字賦能采集不同來源,標準化、多維度數據,減輕患者負擔,提供更好的服務;提升臨床效果,提供系統客觀的慢痛治療效果的衡量標準,并為患者優化治療方案。其搭載的PROMIS(患者報告結果測量信息系統)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制定,包括300多種身體,心理和社會健康指標,適用于普通人群和患有慢性病的個體,以患者為中心,用于評估和監視身體、心理和社會能力的測量標準,全面反映患者狀況和療效。另外還有基于移動設備的即時自適應介入:Mobile based Just-in-time Adaptive Intervention,這是通過適應個人內部狀態和環境動態來提供即時支持的干預設計。
醫生患者雙管齊下,打造全新慢痛管理系統
彼愛醫療以建立下一代的開放、標準、智能的慢痛管理平臺為使命,一直致力于推動國際慢痛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落地,并促進中國疼痛管理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的前沿交互迭代提升,把國際頂尖醫療機構在慢病管理、移動健康、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跨學科理論基礎和方法論進行產品化。
其面向醫師群體的「醫者無界MedLinc」數字智能平臺匯集了國內外醫學大咖,汲取疼痛等領域前沿知識資訊,圍繞疾病機制、臨床實踐、患者管理等多個維度探討、培訓疼痛醫學領域相關內容,通過專業知識前沿資訊迅速提升醫師專業能力,賦能醫院和醫生實施跨學科合作,提高臨床管理患者效率,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更是為行業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早在2004年國際疼痛學會設立"世界鎮痛日"時,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就提出"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權利,也是醫師的神圣職責"。 慢性疼痛帶來深重的個人家庭痛苦和巨大的社會經濟負擔。而IoT、移動互聯網、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與融合,為緩解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途徑與希望。
在慢痛疾病仍然肆虐、疼痛學科的發展道阻且長的當下,彼愛醫療致力于推動醫學、工程、數字智能的跨界合作,打造下一代慢痛管理平臺,并助力我國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雄厚實力的疼痛醫學后備人才,通過數字智能技術賦能患者疼痛管理,為我國疼痛醫學發展、疼痛醫療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